
黃毅誠又寫了一篇文章,在反駁這種觀點的同時,對自己的思路進行了更透徹的闡述,同樣也發表在《經濟日報》上。通過幾年努力,全國對集中供熱、熱電聯產的認識有了很大提高。從第6 個五年計劃開始,利用節能資金建設的熱電聯產項目有200多項,分布在100 余個城市。
解決資金難題
能源和交通是資金密集型行業,相關建設需要耗費大量資金。黃毅誠剛進入國家計委工作時,我國電力行業一年需要投資150 億元,這筆錢當時主要靠中央財政撥款,對于當時底子還薄的國家來說,壓力很大。如何增加用于能源建設和節能工作的資金,是困擾黃毅誠的一項難題。
于是,黃毅誠為了加快能源交通建設,推動設立能源交通基金——電力征收0.02 元錢、交通征收汽車附加稅、港口征收過港費、民航和郵電執行“一九分成”的政策,鐵路實行承包制和石油價格并軌等。
另外,為了彌補國內財力的不足,早在1985 年,黃毅誠就提出有必要采取措施,利用外資和出口信貸建設一些電站。這項政策不僅加快了電力建設,緩和了電力設備供應緊張局面,同時也為進一步打開利用外資的新局面闖出了一條新路。
上世紀80 年代中期,我國每年作為燃料燒掉的重油和原油近4000 萬噸,而煤價比較低。為解決用于節能工作的資金問題,黃毅誠決定大力推廣“煤代油”政策。
黃毅誠的“算盤”是這樣打的:由于當時重油和原油的計劃內價格遠低于計劃外價格,通過煤炭代替出來的重油和原油,可以拿到計劃外的市場或出口掙錢,利用賺到的這筆資金,可以增加對能源建設和節能技術改造的投入。
此項方案很快得到了國務院批準,并在國家計委成立了以煤代油辦公室。1982 年,黃毅誠在出任國家計委副主任后,開始主持該辦公室工作。
由于各方響應政策,以煤代油的效果開始得以顯現,壓縮燃油的進度逐漸增快。到1990 年,年度資金已達50 億元左右,“壓油”近3000 萬噸。這筆資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既加快了能源——特別是電力、煤炭的建設步伐,也增加了用于節能的資金,同時,還利用“煤代油”資金成立了一個大型電力企業,即華能電力公司。
金從最初的4 億元銀行貸款指標,逐年增加,同時又從電力建設投資的財政撥款中,兌換了4 億元用于節能,加上從“煤代油”資金中給節能工作又撥了一些,使后來的節能資金總額達到了近30 億元,最終,利用這筆資金成立了中國節能投資公司。
而為了開發陜北和內蒙地區的優質煤炭,黃毅誠等人利用煤代油資金又成立了一個特大型集煤炭生產及運輸于一體的企業,華能精煤公司(后從華能公司獨立,演變為神華集團公司)。在此期間,黃毅誠還主抓建設了神木東勝煤礦。雖然建設之初有人持不同意見,但建成后的神木東勝煤礦,不但沒有令黃毅誠的希望落空,反而在各方面起到了標志性作用。
由于當地煤儲量大、質量高、易開采,再加上神木東勝煤礦的管理方法先進,組織機構小、人員少,這家煤礦成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煤礦。例如在原煤生產功效上,神木東勝礦區為82.88 噸/ 工,美國最先進的煤礦二十英里礦為33.6 噸/ 工。百萬噸人員死亡率方面,神木東勝礦區為0.026,美國則是0.33。就任能源部長1988 年開始的政府機構改革,令許多人記憶猶新。事實上,在出臺該改革方案之前,中共中央已經下發了文件,決定成立能源部和運輸部籌備小組。能源部籌備小組成員除黃毅誠外,還有來自電力、煤炭、石油和核工業部門的領導。這樣幾位能源行業的重要領導齊聚一堂,交換意見,似乎已經預示著能源行業的機構改革必將轟轟烈烈。
1988 年春節前陪同國務院總理去南方考察的情形,令黃毅誠無法忘懷。住在佛山市的那個夜晚,總理將黃毅誠叫到自己的住處,聽取能源部的組建思路。黃毅誠按照事先與另外四名籌備組成員商議的方案匯報:
“電力系統改革應一步到位,不再保留全國性組織機構,各網省局直屬能源部,組織五大電力公司;煤炭系統分兩步走,第一步把煤炭部分解為東北煤炭公司、關內煤炭公司和地方煤炭公司,第二步再把關內煤炭公司分解為幾個公司;石油系統先把海上石油分出去,陸上石油成立一個大石油公司,以后再把它分為幾個公司,最好能使上下游統一管理;核工業系統如何進行改革,到下個五年再說。為了平穩過渡,關內煤炭公司、陸上石油公司和核工業公司,都保持正部級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