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案獲得了國務院總理的首肯。回到北京后,黃毅誠再次與籌備組其他成員商量這個方案,也獲得了明確的答復。
1988 年4 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決定撤消煤炭部、石油部、核工業部和水利電力部,成立能源部,由黃毅誠擔任能源部部長。因為組建方案在此之前已經獲得了通過,所以在全國人大批準成立能源部后,組建工作在兩個月內便順利完成。
1988 年6 月22 日,能源部在政協禮堂舉行成立大會,黃毅誠發表了重要講話,指明了能源部的工作方針、政策和任務。除了對電力、煤炭、石油、核工業、水電等提出了具體要求外,還闡明了未來能源部下發政策的主體思想。
首先是保持“雙效”:既依靠改革和政策,促進能源各行業有較快地發展;依靠改革和政策,不斷提高能源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其次是能源部的“四管三不管”:一管政策,二管行業發展規劃,三管監督,四管服務;一不直接管理企業,二不直接管錢,三不直接管物資。
“執行這個政策,實際上是想真正做到政企分開,政府不管企業的人、財、物,不干涉企業的內部管理。”黃毅誠這樣解釋能源部的職責。能源部成立初期,首先將可控性較強、易取得較大成效的工作列為重點。
黃毅誠認為,在能源產業大發展的前提下,能源企業的建設工期如果能夠縮短,可以有效減少貸款利息,降低工程成本,提前發揮投資效益。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向效率要效益”。
為此,能源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性工作會議,主題就是“把縮短工程建設工期,作為提高能源投資效率的突破口”。為了盡快緩解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從各個渠道籌集能源建設資金,加大能源建設規模;另一方面,對于已經批準建設的工程,要利用好投資,從項目的設計、施工管理、設備招標等各方面挖掘潛力,盡可能縮短建設工期。
一項重要政策的出臺,必然會引發各界的討論。
與黃毅誠思路相左的情況再一次出現。“縮短建設工期,會牽涉到工程質量降低”的聲音屢屢出現。為此,黃毅誠特意與持有這些想法的領導、專家進行了探討:工程建設快了,有可能影響建設質量,但建設很慢的工程,也出現過建設質量不好的實例;相反,建設快的項目,建設質量好的實例也不少,關鍵是看項目建設的領導者如何去管理。
黃毅誠特意說:“項目建設的快,建設質量好的事例很多,你們能否找一個建設工期快,建設質量不好的例子。”
后來,還真有人找出了一個例子反駁黃毅誠的觀點。
某電廠建設較快,第一臺機組只用了24個月發電,但投產后運行不正常,又調整了一年。黃毅誠馬上委派能源部的一位總工程師和一位副司長分別前去調查,發現這并不是建設的質量問題,而是機組設備出了小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