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2002年的五號文件開始,中國電力體制改革走過了十周年的歷程。與十年前相比,現在電力體制改革面臨的形勢有哪些不同?
韓曉平:2002年2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下稱“五號文件”),揭開了電力改革序幕,提出了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和競價上網四大改革目標。當時參照的是美國、英國等國的自由競爭的改革方式。十年后來看,當時的一些原則現在證明不一定是正確的。相比十年前,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最大的變化就是分布式能源和智能電網技術的發展,它從根本上改變了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每一個企業、每一座建筑、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成為能源生產的參與者,這是人類文明的大勢所趨。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與其他四個方面同等的地位。所以今天我們要確定改革方向的時候,必須要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這是新的大前提。不考慮這個因素,改革就不會被社會所接受。改革的政治、社會、技術環境已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力改革必須與時俱進。
記者:分布式能源的發展會對電力體制改革產生哪些影響?
韓曉平:五號文件制定的時候,分布式能源尚未大規模發展,對智能電網也還沒有一個足夠的認識,所以在那個文件里面,并沒有預見到新技術革命對能源產業的影響,也沒有提高這樣一個變量空間。但是,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協調進步是人類文明的根本動力。此一時,彼一時,這十年是世界能源信息技術進步最快的十年,現在如果繼續堅持按十幾年前對電力、能源系統的認識來設計改革,肯定是無助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
目前,世界正在進行由分布式能源和智能電網為主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所說的,是能源生產和消費的革命。什么是革命?改革是自上而下,而革命是自下而上。在電力行業將是一次以分布式能源為主自下而上帶來的革命。分布式能源、微電網組成的智能電網將解決人民群眾參與清潔能源供應,提高能效和節能減排。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所以必須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分布式能源是企業和民眾參與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權利,也是一種責任。在這樣的形勢下,如果跟不上世界技術發展的腳步,中國就會落后。中國不能為改革而改革,為市場而市場,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生產力,在電力行業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生產力。所以如何發揮我們制度上的優勢,是我們進行電力體制改革時必須關注的。我們需要選擇合適的模式,適應人類技術發展的趨勢,才能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
目前來說,國家電網在推進分布式能源方面的做法和給予的接入條件已經達到國際上較為先進的水平,電力改革要保持這種趨勢和力度,而不能削弱或延緩這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