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
“每一關,甚至一個處長,都可能對建設項目的審批產生很大的影響。”在5月17日舉行的美國投資政策與實踐研討會上,國家能源委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對本報記者如是說。
張國寶認為,項目審批的程序,以及審批時間過長和過難的問題,不是某一個人的問題。不過新一屆政府在主張簡政放權,減少審批環節,這會加速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機關作風的轉變,也有利于能源建設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在張國寶看來,轉變發展思路任重道遠。目前在能源領域仍有一些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思維方法,比如把5萬千瓦以下的風電建設項目要拿到國家能源局備案,能源局出同意備案文才能往下走,實際是變相審批,這樣做的理由是防止棄風,控制風電總量;一些重大問題長期爭論而無人拍板;給各省分解下達能源消費總量。
張國寶認為,上述措施實際是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費力不討好,收效甚微。
風電堵不如疏
記者:最近兩年來,國家能源局在新能源建設項目審批上,有哪些值得反思之處?
張國寶:就拿風電來講。由于棄風現象的存在,所以要限制,提出的措施是5萬千瓦以下的項目,要備案。
但是實際上,這不是備案,而必須有能源局回函。這已經不叫備案了,實際上還是審批,是變相的審批。不但有棄風的地方不能批,而且還把毎年各省能建多少的指標分解下去,一年國家批多少,每個省區批多少。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思維。
記者:這意味著限制風電發展了?
張國寶:是什么問題導致棄風?比如說是輸變電線路沒建起來,那么你應該建輸變電線路。不能說,你有棄風了,就限制你上風電。這是思維方法的問題。遇到棄風的問題,是限制風電發展,還是來解決導致棄風的問題?
前一種思路是,越限制越發展不起來;后一種思路會引導產業進入良性循環。這就和大禹治水的思路一樣,前面的人治水思路是哪里水泛濫了,我就是筑個堤,把你攔住。大禹不一樣,我要挖個渠,把你引走。這就是哲學思路的問題。
記者:也有人認為,審批風電項目,是考慮到風電還需要中央財政補貼。如果放開的話,可能會出現“地方請客,中央買單”的問題。
張國寶:現在他們還未完全想通,說是因為電價補貼問題。其實是找個理由,價格補貼的錢不夠,還應該再做大蛋糕,進一步壓縮成本,進一步應用先進技術上下功夫,少棄風效益好了,不是可以少補貼嗎?補貼是歸財政部在管,不是只靠能源局控制上項目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