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新能源風電副總經理 胡國棟
“往精細化管理上去做。”“向資產管理要效益。”這兩句話早已不再是口號,而被貫徹到大唐新能源對幾百億資產的管理工作當中。
《風能》:雖然不少企業提出以管理要效益,但似乎一直以來更看重規模。例如一些國企,很多工作都想自己做,但自己做不一定能比專業公司做得好,您怎么看待效益和規模之間的關系。
胡國棟:從電力系統看,2002 年末時五大集團成立,五大集團的全部裝機為1 億千瓦左右,經過10 年發展,五大集團裝機超過4 億千瓦,這4 倍的增長不得了,主要原因是這10 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對電力需求強烈,因此規模都必須快速跟上。國家對國企的定位是公共事業、基礎產業為主,因此規模的擴大實際上是由國家的需求帶動的,并不是電力系統本身要做這個事。前幾年的電力增長,包括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等,高于GDP 增長,而這個階段的增長,主要是資源消耗性的增長,對電力的需求非常大。下一步從大環境來看,電力增長應該是低于GDP 的增長,行業會處于一個比較中速、趨于穩定的發展階段。因此現在提出的已不是以規模作為導向,而是以效益為導向,所想和所做的事,都要貢獻效益。我覺得,對于規模的控制應處于一個合理的狀態,要根據市場結合需求情況以及投資能力,來確定一個合理的規模,而不是大家相互比較。這種情況下國資委提出了連續兩年的“管理提升年”,向管理要效益。大唐的重點是向現有的資產管理要效益,處理好現在的存量和以后的增量的關系。幾百億的資產不是小事,如何讓他們發揮效益,是關鍵問題。發展到了這個階段,重心在向管理轉移。首先是從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其實就是怎么樣把自己的風電場做好。這牽扯到設備運轉這么多年有什么問題,還有這些廠家過了質保期以后怎么管理的問題。除此之外,我們也在研究建設“智慧風場”、“定制化風場”等,往精細化管理上去做。
《風能》:談到了效益,我們發現有一些風電場開發得比較早,現在看來早期一些機組的發電效率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效益,這些機組有更換的必要嗎?
胡國棟:大唐在內蒙古的一個早期風電場使用了750kW 的風電機組,現在看來效率確實比較低,因此對這個風電場的機組進行了改造,將這些機組的葉片根部加長了一些。之所以只是進行了改造,是因為如果全部更換機組,成本會很高,因為早期的風電場大部分是在內蒙,而內蒙的電價相對比較低,在電價低且限電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前提下,目前還不是更換機組的最佳時機。因此,目前除了改造外,還有一個提高效率的方式是增加機組。例如一個5 萬千瓦的風電場,由于效率達不到,可以到發改委、電網公司去報批,由于變壓器、公共設施等都沒問題,就只需增加幾臺機組的成本。由于是內部改造,只增加風電機組而不增加總容量,一般情況下不需要走太復雜的流程。之前對風電場的管理是賺錢就行,不注重效率,現在效率也很重要。因為現在對風電技術和風能資源的認識越來越高,與早期一立機組能夠轉起來的期望是不一樣的。但目前看來,解決效率問題肯定要根據情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
《風能》:在2013年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您曾提到大唐新能源(以下簡稱大唐)的效益在當年有所改善,這里有哪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