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的燈亮了、家里的酥油茶可以隨喝隨打了,冰箱改變了牧民的生活質量,電視讓他們了解到了大山外的精彩。
攻堅克難 邁開雪域追風的腳步
巍巍群山,綿綿雪域,茫茫草原……
古老而神秘的西藏千百年來沉寂落寞。她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稱為除南極、北極以外的“地球第三極”。但其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儲備基地和西電東送接續能源基地,水能、地熱能、太陽能、風能等能源資源十分豐富,開發潛力巨大。
隨著西藏社會經濟的發展,藏中電網缺電問題愈發突出。根據負荷預測和電源裝機安排,藏中電網“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間,裝機缺口仍在200~300兆瓦,電量缺口在4億千瓦時以上,缺電已經影響到西藏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成為制約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
龍源電力是亞洲風電裝機容量最大的新能源企業,但在西藏還是空白。
讓龍源電力的風機在世界屋脊轉動,為西藏人民提供清潔的能源,成了張晞和所有龍源西藏公司每一位員工的方向和目標。
為了公司的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唯有加大項目前期工作的力度,增加資源儲備。張晞多次帶隊到阿里、那曲、日喀則等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考察項目。
2010年8月,他們聯系中能公司在阿里、那曲縣、安多縣青藏公路附近各建一座80米高測風塔。同時與西藏發改委積極溝通協調,并上報了《那曲高海拔風電場項目建議書》。
2012年3月19日該項目取得國家能源局的“路條”。
2012年4月,內地已經是春暖花開,那曲還是大雪紛飛、冰雪路面暗藏殺機。前期各項設計、微觀選址工作就在這樣氣候條件下開始了。
新的開始,新的征程,當然也要面臨新的考驗,在這樣的氣候環境下施工,任何情況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在高原搞建設難,在那曲搞風電項目建設更難。
首先是風電項目土地問題。由于那曲地區畜牧業發達,盛產“高原之寶”--蟲草。當地農牧民對各類項目建設不理解、不支持,給項目征地制造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其次是項目送出工程。由于藏中電網薄弱,電網公司對新能源接入持相當謹慎的態度,就“T”接方案提了很多問題和要求,龍源西藏公司都積極應對解決。
再有,高原上機器功率低、故障頻發、條件有限,施工單位無備用的施工機械。設備壞了得用“笨辦法”解決,泵車出現故障,就用吊車替代。由于基礎澆筑不能中斷,澆筑一臺基礎需要兩天一夜才完成。在第一臺基礎完成澆筑的那一刻,一群錚錚鐵漢也忍不住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