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安排,西藏自治區計劃,2013年基本解決農牧民用電問題,2014年查漏補缺,到2015年實現農牧民用電全覆蓋。
根據以往的經驗,許多戶用系統由于前期施工不達標、后續維護又跟不上,再加上特殊的環境和氣候,致使很多設備沒用多久就成了擺設。而尋找一家值得信任,有技術和資金實力的企業是西藏自治區政府考慮的重點。此時,多年來一貫誠信經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龍源西藏公司進入了主管電力西藏自治區副主席丁業現的視野。經過激烈的競爭和多方考核,最終確定龍源電力為西藏無電地區光伏發電項目法人。張晞心里明白,這既是當地政府對龍源人的信任,也是龍源人肩負的責任,一定要把它干好。
無電地區都是最艱苦、最偏遠的地方,大部分無電地區的光伏電站距離拉薩都在600公里以上。為了把無電地區的光伏項目建設好,不辜負自治區政府和農牧民的信任,張晞親力親為,一一檢查、驗收,推倒豆腐渣基座、檢查設備性能、督促進度,不能容忍任何工程的瑕疵。當地牧民看到張晞如此敬業也頗為感動,自愿加入到項目建設中,為工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那曲的比如、巴青,昌都地區洛隆、丁青,日喀則中巴、定日,阿里的普蘭、措勤,林芝的朗縣、察隅,每一處施工建設的工地都留下他永不停歇的足跡。
路上沒有吃飯的地方,他和隨行人員就著礦泉水咽干糧。
晚上住在海拔4000多米小縣城限時供電的賓館里,寧靜的夜晚只聽得見自己急促的心跳聲。
車每天顛簸在山路上,被泥水糊得面目全非。塌方、泥石流全遇到過,走完一個地區的光伏電站最少需要10天左右,幾個地區跑完,張晞臉上的高原紅又加深了,在不熟悉的人眼里他已經是個地地道道的藏族人了。
但所到之處,牧民把用以表達最高禮儀的哈達掛滿了他的脖子和他所乘坐的轎車。
就這樣,他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夯實了基礎,贏得了牧民信任,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2013年底,世界上海拔最高,建設難度最大,國內第一個大型孤立電網電站——國電龍源阿里10兆瓦微網光伏電站全部投運,從此阿里地區從“黑暗”走向了“光明”。現在,該電站已經成為阿里地區的主力電源,實現了對可再生能源接入和利用最大化,對國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起到了示范作用,每年為當地節約柴油費用7000萬元,對阿里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張晞和他的同事們也與當地少數民族牧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牧民們都把張晞當做自己的親人,親切地稱呼他為“扎西”。
截至2013年底,龍源西藏公司建成了62座離網電站;發放戶用系統18萬套,總容量約5萬千瓦;解決了17萬戶、近80萬人的用電問題,包括1455個村級公共場所,17個小學、196個教學點,666個寺廟、143個寺管會,64個道班(工區)。
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區太陽能光伏戶用系統已基本安裝完成,這意味著全區1630個行政村、約69萬人口從此摘掉了不通電的“帽子”,西藏全區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徹底告別了做飯燒牛糞、夜里點油燈的生活。
因地制宜,太陽能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僅讓廣大農牧民告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同時還為農牧地區每年節約紅柳、草皮等大量用來作燃料的植被,有力地保護了當地脆弱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