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智能風機不僅有先進的硬件傳感器,更有大量的軟件傳感器和在航空航天以及汽車行業成功應用的先進控制算法,相比傳統機組幾萬行的控制軟件代碼,遠景智能風機控制系統搭載的軟件系統代碼超過200 萬行。
當客戶在追求風輪直徑增大來提升風能轉換效率時,因風輪增大而急劇增加的機組安全性風險被顯著放大。目前,葉片安裝導致的槳距角對零誤差還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正負1 到2 度的誤差在目前的制造和安裝工藝中不可避免,這對于100 米以下風輪直徑的機組問題不大,但對直徑超過105 米的風輪,葉片不對稱所產生的疲勞載荷會急劇增加,遠景在110 米風輪機組上做過載荷測量,1 度以上的槳距角對零誤差導致的疲勞載荷增加已顯著超出設計標準,這對其長期安全性運行帶來巨大風險。這不難理解遠景智能風機控制軟件中僅槳距角誤差補償算法的軟件代碼量就超過1 萬行。
記者:業內提及遠景大多與低風速技術有關,但對遠景智能風機也只是個概念。在您看來,遠景智能風機在低風速風電場有何優勢?
劉曙源:在我看來,與其說低風速技術,不如說智能風機有更高的能量可利用率更合適。低風速風場風能量小,遠景智能風機領先行業的風能轉換效率成為業主在低風速風電場得以盈利的決定性因素。對于低風速風能的轉換,行業內還存在一些誤解:面對年風頻分布圖分析低風速風電場風資源時,我們會發現低于6 米/ 秒風速的時間超過50% ,不足4 米/ 秒風速的時間超過30% ,從而認為低風速技術一定要降低機組的切入風速,提高500kW 以下功率段的功率曲線效率。其實,這混淆了風速和風能的概念,風能不等同于風速,而是和風速成三次方的關系。如果從風能的角度來看年風頻分布圖,你會看到年風頻分布會整體右移,而這時你也發現,雖然6 米/ 秒以下風速占全年時間的50% 以上,但這部分風速所蘊含的風能還不足全年的15%,3 米/ 秒以下風速的風能占全年風能的比例還不足千分之幾。因此,將切入風速降低到2 米/ 秒,本質上沒有意義,只是徒然增加了自耗電和器件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