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人們注意到,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后,提出了“綠色能源計劃”。這是否預示著,可再生能源將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
石定寰: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會引發新的技術革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可再生能源作為未來的替代能源,是一個國家的戰略性產業;同時,它又具有技術要求高、產業關聯度大、拉動投資顯著、吸引就業廣等特點。可以說,發展可再生能源,既是促進消費、增加投資、穩定出口的重要結合點,也是調整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現實切入點。
美國奧巴馬政府已明確提出,把“綠色能源計劃”作為“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的重要內容,將投入上千億美元支持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計劃近3年內把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增加1倍,到2025年把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高到25%。這表明,美國希望通過“綠色能源計劃”,確保其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占據新的制高點。
為此,我們必須切實增強緊迫感,加快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步伐。
記者:我國當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處在怎樣的發展階段?
石定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總體上已經步入快速發展期,從技術、裝備到產業化都已有了相當積累,為今后的大規模應用打下了良好基礎。
其中,風能發展勢頭良好。統計資料表明,到2008年累計裝機容量突破1300萬千瓦;其中當年新增裝機容量719.2萬千瓦,比2003年增加70多倍。風電裝備已經實現國產化,擺脫了完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在太陽能熱利用方面,2008年太陽能集熱真空管產量約3000萬平方米,總保有量約為17000萬平方米,無論是產量還是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同時,國產太陽能熱水器還出口到包括美、英、法、德等發達國家在內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太陽能光伏發電方面,去年生產的太陽能電池產量超過2570兆瓦,約占世界總產量的37%,已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9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出口國外,贏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英利、尚德等領軍企業已經掌握了產業鏈各環節的關鍵技術,并在硅材料、硅錠、切片、電池、組件等方面有所突破。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的可再生能源領域還存在缺乏行業標準、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造價成本較高等問題,生物燃料、潮汐能還處于示范應用甚至技術開發階段。與我國豐富的資源分布和巨大的國內市場相比,當前的開發利用只能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記者: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可再生能源的應用還存在哪些障礙?
石定寰:主要的障礙有三個:
第一個是思想認識問題。一些部門領導和地方干部對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戰略意義和緊迫性認識不足;許多人認為風電、光伏發電“太貴”,看不到其成本會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生產而逐漸下降的趨勢。必須通過廣泛深入的科普、宣傳,使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盡快成為全民共識。
第二個是相關政策嚴重滯后。《可再生能源法》已經實施快兩年半了,但相關實施細則和扶持政策,卻“千呼萬喚不出來”。已經出臺的個別政策,也只局限于一兩個部門之間,缺乏可操作性。必須像當年國家支持軟件業發展那樣,由國務院統一協調相關部門和行業,共同研究制定系統的配套政策。建議全國人大加大對實施《可再生能源法》的監督檢查力度,促使有關部門和地方盡快出臺相關細則和政策。
第三個障礙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可再生能源屬于新興產業,還存在造價較高、質量不穩、應用方式單一等問題,要想盡快實現大規模應用,只有依靠技術進步。而能源產業的關鍵技術不可能寄希望于他人,必須立足于自主創新。除了企業要加大對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發力度外,政府還應加大投入,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搭建公共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