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電工程中南院副院長 尹鎮龍
3月6日下午,剛完會的尹鎮龍立馬坐在中國能源報記者面前。冷靜、沉穩、溫和是這位能源電力勘測設計領域的專家,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在接下來近一個小時的采訪中,尹鎮龍談問題時仍舊表現的冷靜溫和,然而這種溫和中卻透著直白的尖銳。
記者注意到,尹鎮龍喜歡用“個人理解是”這樣的口頭禪。關于能源政策的改變、企業創新面臨的困境、新型城鎮化及智慧城市的建設、環保與能源等等方面,尹鎮龍都有著結合政策報告下的“個人理解”。
城鎮化:發展需要能源,企業就有機會
中國能源報:你去年參會的提案《關于將新能源利用納入城鎮化發展規劃的建議》的提案,建議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自有知識產權技術研發,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從過去的這一年來看,憑著你直觀感受和經驗,新能源城鎮化推行的怎么樣?有什么明顯的變化?
尹鎮龍:當時提案交上去之后,國家發改委給了我非常確切的回復:一定把新能源發展納入城鎮化中。從我自己的感受和經驗,變化還是挺大的。周邊出現了很多將建筑與發電相結合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屋頂光伏。而且,我認為這種分散式、分布式新能源將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政策已經開始鼓勵個人成為電力生產的主體。
中國能源報:這次的“兩會”,李克強總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新型城鎮化”的提法。你對于“新型”是如何理解的?你所在的中南電力設計院(簡稱“中南院”),甚至能源企業在其中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尹鎮龍:我個人的理解是,城市的發展不是簡單地“搞類似房地產的造城運動”,而是要以人為本,各方面協調發展。新城市規劃和發展肯定不走之前城市建設的路子。城市產業的發展對能源是有需求的。這就給了中南院及能源企業發揮的機會。中南院以電力起家,城市的電網建設、配套供應都能有所作為;并且在非電業務上也試探性的做了些市政工程,邊摸索、邊積累經驗、邊調整思路,像武漢大學前門的一條地下通道就是我們院設計的,武漢市反響還不錯。中國能建乃至能源行業涉足的領域更廣,作用就更大了。
“中國標準”走出去:還處在量變階段
中國能源報: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南院的機會在哪里?又該如何應對“走出去”過程中的風險?
尹鎮龍:我認為,這種情況與城鎮化進程中能源企業有發展機會的道理是相同的。經濟的發展勢必有能源需求。與經濟帶、經濟走廊同步的是“電力走廊,供電走廊”等發電、送電工程的出現配套的能源走廊。關于風險,中南院之前都經歷過。我相信有經驗的積累,我們有能力規避它。
中國能源報:既然中南院有過很多“走出去”的經歷,那么我想知道相應的有關電力行業的“中國標準”走出去情況怎么樣?
尹鎮龍:海外工程希望推出中國標準,但實際情況并不能完全如你所愿。客觀地說,中國標準在國際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還沒達到對方全面認可的時候。換句話說,目前還處在量變階段,有待積累到質變。大多數國家還是采用美國或歐洲標準,我們一方面學習他們的標準,另一方面也適時用我們的標準說服對方,希望被采用,當然也有被接受的時候。但從整體上看,“中國標準”走出去仍然是個大問題,海外接受需要過程。
能源戰略與環保:政策調整大,企業任務重
中國能源報:兩會提到鐵腕治理環境污染,嚴格規定污染物的排放減少比例。這對能源企業有什么影響?
尹鎮龍:總理的報告中明確提到,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這說明,環保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高層已經完全注意到這一問題,它對于我們可持續發展戰略來說是一個砍,如果不邁過去,是會影響到發展戰略的。
政府工作報告中把能源和環保放在一塊兒談,說明了兩者的相關性。能源企業占據排放比重是比較高的,尤其是煤電,因此在節能環保方面任務是很重的。報告用到“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說法,相較以往差異非常大。我的理解是,能源政策將會較傳統有較大調整。鼓勵發展的分布式能源和新能源,由于成本壓力大,暫時無法成為發電主力;報告中雖然沒談到煤電,我認為還會繼續而不會有增量的發展。電網的作用是配送電力,應與能源發展相匹配。對核電的定義為安全發展,所以必須以安全為前提,謹慎行事。
創新驅動:規范市場才能提升企業創新積極性
中國能源報:既要發展,又要環保,還真挺難的。李克強總理也說,要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你怎么看待創新這個問題的?
尹鎮龍: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創新包括基礎研發能力(原創能力)、產品應用和中間流程(成果轉化)創新。國家的激勵政策主要體現在基礎研發能力和中間流程的創新方面,在產品應用創新方面的投入不多,基本靠企業自主投入,這一點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如此,而恰恰產品應用創新的投入是最大的。像中南院這樣的服務型企業投入的最多的就是這類創新。
企業自主投入這么多,積極性從哪兒來?答案是從市場得到回報。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還不夠成熟,在電力勘測設計領域體現的就是并不完全依照市場經濟性價比起主導作用、商品優勝劣汰的規則行事,還有其它很多因素同時起作用。消費者雖然完全自主,卻很任性。你東西做得再好,我偏偏不買你的,買別的。長此以往,企業創新積極性被扼殺。
中國能源報:如何改變這種局面?
尹鎮龍:國家要加強監管,規范執行市場行為,形成優勝劣汰的正常市場競爭環境。關于這方面,我覺得國家投多少錢,實施鼓勵政策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有扭轉原有生產低端、低價商品的價值觀,引導大家都去買優秀的產品,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