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謝志霞看來,風電整機技術除了在大型化方面外,其余方面已經很久沒有突破性的發展,而三一重能可以憑借三一集團在傳統機械制造業的豐厚底蘊和技術優勢,制造出可以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風電機組。他認為,就整機技術趨勢而言,除了智能化以及物聯網方向上的演進,就是傳統硬件制造上的改變,二者相互提攜、互為促進,風電技術的未來,正在于此。
《風能》:從創立三一電氣到更名為三一重能,三一集團志在風電領域大展宏圖的決心可見一斑,但一直不溫不火的裝機量似乎不符合業界的預期,您能否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謝志霞:看一家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成長,某個時段的裝機量只是它的一個參照點,并不能就此判斷這家企業的未來。僅從近幾年的裝機量上看,三一重能可以說是不溫不火,但背后有幾個原因:一是三一重能有選擇的接受訂單,幾乎不為出貨而出貨;二是近年來三一重能一直默默嘗試在傳統整機制造領域進行創新,期望用新機型提升公司的影響力,而不是裝機數量;三是集團雖然對風電板塊的投入很大,也很重視,但集團層面的關注度以及發力的力度不夠。
我記得,去年12 月20 日,集團董事長梁穩根組織召開了三一全球董事會議,專題研討三一重能中長期發展戰略,明確了將傾集團之力支持風電產業發展,并要求集團上下全力支持三一重能的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并依托集團優秀的人才儲備和制造優勢,加快推進早已確定的“十大風電技術創新計劃”,這意味著三一重能的風電設備水平會有一個“質”的提升。會后,集團又對三一重能的管理及經營團隊進行了調整,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精英團隊配置。從目前已拿到的訂單看,今年三一重能的整機出貨量將比去年翻一番。
換句話說,以往是三一重能自己在做風電,并沒有上升到三一集團的大戰略層面,而現在新能源裝備成為集團的“1 號工程”,優先發展的核心業務板塊,因此我對三一重能的發展充滿信心。
《風能》:據了解,在公司內部談到風電技術的創新時您特別強調,三一重能要充分發揮全產業鏈生產、制造能力,以加快在傳統整機硬件上的創新步伐,您能否向業界分享貴公司的“十大風電技術創新計劃”的實施情況?
謝志霞:目前三一重能的“十大風電技術創新計劃”實施順利,這得益于我們有一支600 余人的研發團隊,以及全產業鏈的研發模式,產品個性化設計周期短,而且零部件供應與服務也不受制于第三方,提前令“計劃”中的產品成功研發。
我認為風電發展有兩大方向,一個是往互聯網方向發展的智能風電機組和智慧風電場;另一個是在傳統機械方向上延伸,通過從機械、電氣和控制的創新促成機組自身的改變。這個方向目前是被業內忽略的,而三一憑借“品質改變世界”的基因和全產業鏈的優勢,愿意也有能力和實力做好這方面的探索,為行業創新提供一條新路徑。
在傳統機械方向上的創新價值在于,風電整機結構的改變可以使其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更強大。比如美國大兵,滿身的先進裝備,戴個頭盔就能控制飛機,但前提是這個大兵必須能背得動身上的裝備,這就得進行體魄的訓練。三一重能進行傳統制造方向上的創新也是類似的道理。
比如,傳統的雙饋機組采用的是一級行星增速傳動體系,有一根很大的主軸,又重成本又高,我們使其變成了具有足夠強度的兩級行星增速傳動體系,采用了大截面筒體結構,這就不是主軸的概念了。通過采用兩級行星增速傳動結構,我們現在的2MW 機型比以前的2MW 機型可靠性大幅提升,重量大幅降低。這是三一重能“十大風電技術創新計劃”中的一項。三一重能已經實現的“計劃”中還有一項技術是“雙發電機技術”,其特點是“低速直驅,高速雙饋”,可以兼顧傳統直驅和雙饋發電機的優勢。
我們“計劃”中的技術創新涉及整條風電產業鏈,比如自爬式吊裝裝置技術,只要在現場通過傳統汽車起重機完成了第一節塔筒的吊裝,后續塔筒、機艙、輪轂和葉片都可通過自爬式吊裝裝置單獨完成吊裝。這樣的技術簡單實用,節省大量成本。尤其海上風電機組吊裝施工,有了這項技術會和在陸上吊裝施工一樣,只需要個吊裝平臺就可以做到。
《風能》:目前的風電制造領域,整機制造公司的競爭大多在相同的邏輯層面,比如圈風資源、開發風電場,很有隨波逐流的樣子。對此,您怎么看?三一重能建設風電場出于怎樣的考慮?
謝志霞:在我看來,風電制造商建風電場不外乎這么幾種情況,一是自建自運營,為企業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二是純粹用風電場資源換取機組的銷售量;三是通過自建風電場試驗新機型,向客戶展示新型機組的運維數據。三一重能自建風電場就屬于第三種情況。三一重能正在籌建位于湖南寧鄉的第一個風電場,自主研發的一系列新機型都會在這個風電場進行試驗,首期工程裝機容量為5 萬千瓦,采用25 臺2MW 新機型,預計7 月初開始吊裝;二期工程也為5 萬千瓦,仍采用自主研發的新機型。這些新機型都是在傳統概念上延伸出的創新產品。
《風能》:三一重能是最早嘗試風電項目國際化的公司,除了已經在海外取得成功和有影響力的項目,能否向業界分享貴公司未來國際化方面的打算?
謝志霞:三一重能的海外風電業務起步比較早,2010 年9 月,5 臺2MW 風電機組安裝在美國Ralls 風電場,這也是我國風電設備首次出口美國市場,同時也創下了我國出口海外單機功率最大的記錄。2013 年5 月,三一重能與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國際工程公司,簽署了埃塞俄比亞阿達瑪二期風電場工程風電機組設備采購合同。該項目總裝機容量達15.3 萬千瓦,合同金額超過6 億元,創下迄今為止中國最大單筆機組出口紀錄。
記錄只代表過去,但對三一重能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現在,風電項目國際化已列入三一集團“五龍出海”版塊之首,在集團執行層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這樣三一重能就能憑借三一集團已經形成的國際化資源優勢,推進風電項目出海。最近,三一重能在新加坡召開全球風能大會,專門研討風能國際化的問題,來自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首代都參加了這次會議,一個明確的信息是,我們在阿曼、新西蘭、蒙古、哈薩克、印尼等國家的風電項目都有實質性的推進。我對三一重能的風能項目國際化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