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風電行業宛如被霧霾籠罩,彌漫著淡淡的憂傷。權威人士預計,2016年新增風機吊裝容量在2100~2200萬千瓦之間,同比去年3200萬的新增容量有近三分之一的跌落。對于整個產業生態來說,讓人不禁回想起2012年的產業寒冬。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6年風電吊裝數量放緩的原因有三點:第一,受風電電價調整影響,經過2015年的“搶裝潮”,2016年行業回落在意料之中;第二,2016年新開工項目的統計數據顯示,80%的項目在中東部復雜地形地區,施工條件不同于三北廣闊平原,傳統4~6個月的風電場建設周期往往要延長到9~12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第三,風電開發商漸趨理性,越來越多的開發企業采取帶方案招標的形式。過去請設計院確定了機位才開始招標,而現在為了提高效益,很多項目在測風前甚至在項目核準前就開始招標,低風速風場建設的復雜性在客觀上拉長了項目從設計到建成的時間。
然而吊裝數字并不能代表產業全貌。換一個角度看,2016年風電項目新增招標量創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市場活躍度不減反增。記者從《中國采購與招標網》了解到,2016年前三季度全國風電市場公開招標總量約23吉瓦,其中定標量超過18吉瓦。金風科技和遠景能源2016年前三季度的新增訂單分別都超過5吉瓦。其他整機商如聯合動力、明陽今年的新增訂單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這些新增訂單將在未來兩年成為新增產能。
秦海巖認為,從2016年新增訂單分布來看,市場集中度在提高,金風、遠景兩家的市場占有率近一半,這是產業理性的表現,與我國風電“十三五”規劃的方向是一致的。產業競爭已經進入新階段,過去那種靠幾個機型打天下,規模化生產低價競爭,造出風機就有市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今后風電設備市場的競爭將是綜合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不僅僅提供設備,更重要的是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定制化解決方案。
放眼未來,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證書交易機制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將在“十三五”期間實施,屆時會解決風電企業的補貼拖欠頑疾,并形成中東部低風速地區風電開發的倒逼機制。在政策紅利的推動下,風電產業將回到技術創新拉動產業發展的理性軌道上來,因此,我國未來風電發展仍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