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行業人士分析,合理的標桿電價定價區間對引導投資者開發優質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的風電特許權招標無論最低價中標和中間價中標模式都屬于浮動電價政策。作為一項過渡性的政策,本身存在著兩大弊端:引起價格戰,負面影響從下游運營商向上游產業鏈延伸;投資主體單一,集中在國有大型能源集團,低回報率使得民營投資者不愿介入風電運營。這次的價格劃分,覆蓋了適合發展風電的大部分資源,對國內的風電需求也有積極的作用。標桿電價一方面為投資者提供了明確的投資預期,另一方面實施方便,政府行政審批減少,也間接鼓勵更多的投資者投資項目。
而隨著國家電網《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的頒布,風電行業以往完全依靠政策傾斜的局面逐漸被打破,“高標準,嚴要求”成為了各大企業不得不接受的考驗。
長城證券研究員認為,《規定》主要約束了兩個方面。“一是風電電能質量要滿足電網要求,二是風電機組要滿足故障承受及電力電子調節能力。”但他同時表示,這些技術標準,目前國內大部分風電場都很難達到。
此外,業內對于是否立即推行并網標準也不明確,“畢竟過去嚴重依賴政策扶持,如今也尚處在發展初期,所以,下一步還要看國家的政策導向。”
截至2008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1.13%,風電發電量更是只有0.37%。可見風力發電總體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并網”和“調價”,與其說是對行業的微觀調整,倒不如說是風電企業真正融入市場,參與有序競爭的一種前奏。目前風電設備制造趨于過熱,政策的具體規范會讓行業從單純追求數量轉變到追求質量上來。
復合增長率有望達到17.4%
“政策的先后出臺,讓人們對行業的前景充滿期待;而總書記的講話,更是對從業者的一種莫大的鼓舞。”興業證券行業研究人士表示。業內預計,國內的風電市場將轉入穩定、健康的發展軌道。興業證券的論點是:“預計未來三年國內風電市場復合增長率有望達到17.4%,2010年前后征集供求關系將趨于平衡,關鍵零部件的供需緊張狀況也能夠得到較大緩解”。
2009年上半年,我國風電設備產量達427萬千瓦,同比增長135.7%,而同時,相關企業也取得了良好的業績。中投顧問最新發布的《2009-2012中國風電行業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披露:金風科技今年一季度營業總收入為11.47億元,同比增長94.97%,每股收益0.20元,凈資產收益率為5.01%。
未來國內風電廠商成長主要看下列幾個方面:橫向拓展,國外市場也有很大發展潛力;盈利模式創新,風電市場運營銷售是最有前途的盈利模式;產業鏈的拓展,關鍵零部件擁有較高毛利率,整合提高風電整機企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