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國和歐洲發展智能電網的驅動力雖然不一樣,但需要的技術是一致的,但只有有了標準,不同國家的制造商才能將技術用于產品銷往全世界,海爾、LG、西門子、通用電氣等公司都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樣才能建立起互通的國際市場。
中國發展很快,并且以前遺留下來的基礎設施很少。這跟美國和歐洲都不一樣,是中國發展智能電網的一大優勢,更容易從頭開始。但重要的是必須做出正確的決策和選擇,一開始就必須有正確的設計。因此標準對中國來說尤其重要。
標準制訂路漫漫
《科學時報》:標準對智能電網發展的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Schomberg:首先,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配電、電表等環節過去都是分開設計的,但是未來會通過智能電網聯系在一起,這是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因此,在工程上一個簡化的方法就是把它們拆分開各自研究。如果沒有標準,就不能分開研究,今后也無法整合。
標準的另一大好處就是能夠允許不同的設備提供商相互競爭。比如法國電力公司從全世界范圍內的5~7家供應商手中購買電表,要求這些不同廠家的電表能夠通用、互換。當它們混合在一起時,隨便拿一個就能安裝、使用。這就是標準的力量。
做到這點很不容易,需要制訂一個好的標準。因為如果標準制定的太細,又會產生問題——所有廠家制造的電表完全一致。這對法國電力公司來說可能更簡單了,因為沒什么可挑的,但如果我們這么做的話,這些供應商之間就不存在競爭了。它們能競爭的可能僅僅是勞動力成本,而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通過創新降低成本。因此,一個好的標準必須即要有一個標準框架,但又不能太具體,給制造商留下創新的空間。這是一大“秘訣”。
另外,標準對電力行業來說尤其重要。電力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都很長,達到二三十年,這是電力行業和電信業的主要不同。打電話時碰到斷線我們重播就行,但是電力系統不行,必須保持穩定。尤其在今后電網中將應用大量的通信設備和計算機時,更需要注意這個問題。
電力行業和電信行業的另一大區別在于設備,如手機等每年或者每兩年就換了,因此電信業的改革較容易操作。但電力行業 的基礎設施價格昂貴、壽命很長。手機去商店就能買,但是電表如果壞了,必須由電力公司專人進行診斷、更換。一個正確的標準意味著不管你建什么,都允許擴張和改進。
《科學時報》:IEC智能電網戰略小組在標準制訂工程中存在哪些難題?
Schomberg:標準問題并不是新問題,IEC成立于1906年,發布過6000條電工標準。來自100多個國家的1萬余名專家參與標準制定工作。
但今天我們的一個大問題是各國已有很多現行的標準,這些標準各式各樣,并且按照這些標準制造了很多產品。我們小組有幾百條和智能電網相關的標準,僅文件就堆積成山,很難處理。
因此IEC在明年1月準備對外發布一個Mapping Solution,這套解決方案在IEC智能電網戰略小組內已經在用。這是一個新的解決方案,能像GPS一樣給專家起導航作用,同數據庫相連,幫助專家知道缺失了,需要什么,提供專業的建模信息。在IEC之外,一個協助制訂標準的解決方案也很重要,因為世界上還有其他的標準組織獨立工作。
《科學時報》:一個全世界統一的標準何時才能建立?
Schomberg:每個人都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這是一個改革的過程,大家都在努力,我相信5年內能有很大進步,但是要形成一個一致的標準可能還要很久。因為標準的制定很復雜,我們需要一條路徑來推動標準的制訂。
智能電網的有些標準已經比較成熟,被廣泛接受,如IEC的5個核心標準已被公認為基礎,中國國網公司的路線圖就是建立在這5個標準之上的,NIST和德國的路線圖也是如此。而其他的標準也需要這樣一致化的過程。
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剛剛發布了他們的初步標準,這說明他們開始重視這方面的工作;美國長期以來對標準的制訂都很積極,也推動了其他國家的進步;歐洲也出臺了鼓勵政策,正在加速歐洲標準的制訂?,F在大家都很積極,誰能第一個解決這個問題還很難說,彼此需要更廣泛的合作和交流。
我一直倡議,標準制訂需要在技術基礎上理性討論,IEC缺失的標準沒有必要從頭開始,可以借鑒其他組織的標準,以此為起點,加速制訂過程,盡快填補空白。
商業模式成短板
《科學時報》:建設智能電網需要投入大量經費,將來僅僅更換智能電表就代價不菲,這筆錢會由誰埋單?
Schomberg:這筆錢總得有人出,即使是政府埋單,那也是納稅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