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源電力集團總工程師楊校生
不管國際風電制造商研發3兆瓦風機、5兆瓦風機、10兆瓦風機也好,中國風機制造商都會馬上跟進、甚至還要制造更大型的風機,不求最好,只求最大,這種攀比制造大型風機的傾向并不科學
我們希望請那些洞察者和預測者,將那些業界焦慮的、看不清方向的問題,一一紓解。這正是本刊記者采訪楊校生先生的緣由。他1988年開始就從事風電事業,見證、推動了我國風電產業由小到大、到強。他對未來中國風電裝機發展速度問題、中國風機大型化問題、中國風機是否會出現大面積停機事故等問題,都做了精辟解答。
風電連年翻番增長的時代已結束
能源評論:您認為“十二五”時期,我國風電裝機容量是否還將連年翻番增長?
楊校生:“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每年新增裝機翻番增長的發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超過4000萬千瓦,居全球第一。但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因為,第一,在“十一五”初期,我國風電裝機規模很小,每年翻番增長較為容易,規模大了,就不易實現翻番增長;第二,同樣因為裝機規模小,電網瓶頸對其制約也小,但裝機規模大后,電網接納能力不可能翻番提高,制約勢必將加大;第三,我國風電設備未經長期運行考驗,持續加速發展將大大增加風險發生的幾率;第四,目前風電發電成本仍高于常規能源,公眾能否承擔也是問題。
國家新規劃擬把2020年風電裝機目標定為1.5億千瓦。根據該目標,十年內,平均每年需再裝機1100萬千瓦。這是個穩步發展并略有保守的規劃。所有這些,決定了“十二五”期間風電不再可能是突飛猛進的、而是穩步較快的發展,我們希望在這樣的發展方式下解決掉制約風電發展的諸多問題,摒棄此前粗放式的管理,實施集約化、標準化、規范化管理,以求實現更大的發展。
市場大發展,技術就能大進步
能源評論:現在,業內人士都在呼吁“十二五”時期要加強對風電核心技術的攻關,改變國際風電巨頭把持核心技術的局面。您對此是否持相同觀點?
楊校生:中國對清潔能源的積極需求和政策扶持,造就了中國巨大的風電市場。中國必須要掌握風電核心技術,否則不足以支撐市場的發展需求。但我不贊成刻意渲染中國風電核心技術缺失的問題,這容易使人誤解中國風機制造業仍一無是處。其實,只要有市場需求,自然就有企業進行技術研發。中國這幾年介入風電技術研發的企業、資金和人才,遠遠超過了過去二十多年間國家的累計投入,中國制造的風電設備以技術優越、成本低廉的高性價比迅速占領了國內市場。
此外,辨證地看,我們采購某些風電核心零部件,將造成國際風電制造商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世界市場目前已成為一體,不僅中國購買國際風電制造商的設備,美國企業、歐洲的企業也要購買。這是全球資源配置的體現。中國可以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市場,掌握話語權。
目前,市場對中國制造商生產的風電軸承、控制系統、變流器等產品接受度還不高。但只要市場持續發展、通過進一步努力,不用幾年時間,中國的風電技術將超越或在某些方面超越國際風電制造商。
不宜盲目攀比風機大型化
能源評論:目前,中國風機制造商越來越傾向于追求風機大型化,比如追求制造3兆瓦風機、5兆瓦風機、6兆瓦風機,甚至更大型風機。您如何分析這種現象?
楊校生:追求風機大型化是風電設備設計者和制造者永恒的追求。風機大型化可使風電經濟性不斷變好。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風機的典型代表是55千瓦風機,九十年代初,是300千瓦風機,九十年代末,是600千瓦風機,2000年之后,是1.5兆瓦風機。每隔幾年,具有代表性的風機功率就會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