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清華大學舜德樓的辦公室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前副校長倪維斗接受了《能源》雜志記者的專訪,深刻分析了風電行業,尤其是風機制造業存在的癥結。
《能源》:最近,風電場出現了一些著火、倒塌事故,引發了一輪業界對風機質量問題的爭議,您怎么看?
倪維斗:對于中國的風電問題,到現在為止,我認為到了從“不斷革命”階段到認真總結經驗、穩步前進的階段。以前是追求發展數量,一哄而上,光設備制造商就有七八十家,但是絕大部分都沒有自己的核心和關鍵技術,不光是設計方面,還包括關鍵設備的制造技術。因為風機看起來簡單,實際上要求是很高的,比如不同的地理條件和環境下需要不同的風機,還有野外風沙,環境溫度變化大,負載劇烈變動等很多問題。外國公司是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才做成現在的規模。而我們的很多公司對這點重視不夠。
這幾年,設備制造商確實有利可圖。國有企業、地方政府、民營企業等紛紛上馬,依靠買來圖紙,進口若干個關鍵部件,就拼湊起來了。但是,用圖紙照貓畫虎與真正用自己的技術做是兩回事。
所以現在出問題是必然的,現在好多人頭腦發熱,有點大躍進的味道,已經到要好好總結的時候了,不然會給國家造成很多浪費,現在我們的情況是質量不太高的風機也在裝,運行條件不太好的地區也在裝,毫無疑問每個風機能發揮的作用就很小。中國就不能這么干下去了,要重新思考,好好研究下一步的戰略要怎么進行。
《能源》:您是說不僅僅是風機的問題,而是整個產業鏈條的問題?
倪維斗:對。有幾個重要環節的問題需要理順。國家特別提倡風電的發展,本是好事情,但也要認真設定進入門檻,要有全面的規劃,要想好發電、并網、消納等一系列的問題再行動,國家相關部門應首先抓住這些關鍵點。僅熱心于建設千萬千瓦風電基地,但實際上發揮作用不可能是想象的這么大,也是一種浪費。
整個風電的發展還有一個利益鏈的問題。風機制造商,在整個利益鏈中是最大的受益者。還有一個就是風電場的業主方,業主幾乎沒有私營的,與風機制造商很多是私營的情況不同。按照目前的情況,業主是微利,甚至是要虧本的。但是他們的驅動力主要是為了業績,為了所謂的提高可再生能源份額,為了圈地、圈資源。這些業主主要是國營大企業,他們有另外的盈利的大業務,如煤炭、火力發電等,所以對風電本身的經濟性不是他們最關注的。
對地方政府而言,大量地建設風電場對其稅收和GDP有什么好處?現在很多地方政府要求把風機制造廠設在當地,低水平地鋪開風機制造能力,似乎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目前風電的利益鏈中也沒有電網的份額,電網是否會積極參與?到目前為止,國家對風電的補貼都是給發電的。產業鏈和利益鏈的這幾方面不理順,風電產業的發展會受到阻礙。
《能源》:您為什么說現在是總結階段,是指時機恰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