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出質保機組的體量漸增,風電后市場的發展、風場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隨之而來的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得到行業更多關注。
總體而言,中國風電后市場的發展仍處于初期被動運維階段,主要集中于檢修與備品備件方面,預測性運維是后市場的重要發展方向。
預測性運維的實現需要風場的運行數據管理作為支撐,平臺化的軟件解決方案也是大勢所趨。目前,國內主要整機商都有各自的風場SCADA系統進行風場運行監控,而風場運營信息層面的管理/分析軟件平臺應用經驗則寥寥可數。除了整機商自身進行軟件開發之外,與第三方軟件公司的合作也是合理可行的解決之道,例如金風與惠普在風場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合作,遠景的格林威治平臺以及與ParStream在大數據分析方面的合作等。
從現狀來看,后市場上業主/整機商/第三方獨立運維團隊的競爭與合作局勢短期不會改變,三方各有其優劣性:
業主方多年的裝機以及運營經驗為其自身的運維團隊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整機商擁有核心技術優勢,且由于早期引進的機組技術路線的相似性,進行其他廠家機組運維的技術壁壘也非不可跨越,整機商運維團隊已成為后市場的中堅力量。各大主機商團隊藉此機遇紛紛推出獨立運營的運維子公司,為業主提供定制化的運維服務,包括風場運行監控,風機檢修,備品備件,發電量提升,發電量保證等。
第三方運維團隊也憑借風場檢修、備品備件以及技改項目等服務經驗逐漸成長,且相較于整機商運維團隊而言其運維經驗更加分散化,而非局限于某個機型或風場,更具廣度。
歐美市場利潤率最高的技改業務在中國仍未規?;?,中國市場上現有的技改項目普遍為通過葉片加裝渦流發生器,控制策略優化,主控系統參數調節等方式實現。但是對風機年發電量增加最直接的方式是增大葉輪直徑、增加塔筒高度、在現有機組設計平臺上提高發電機功率等整機層面的優化,在目前的市場上更多作為整機商下一代機組的研發優化方案,在已裝機的機組上應用很少。長遠來看,整機商與第三方運維團隊或者技術研究機構的合作將是此部分業務的最佳承擔者。
-MAKE亞太區商業分析師 黃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