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發現的稀土礦床中,以海底噴流(溢)沉積型、堿性巖型、花崗巖類風化淋積型稀土礦床在我國最具工業意義。在世界稀土礦床成因類型中,除含鈾稀土變質礫巖型、含鈾稀土礫巖、磷稀土堿性巖和鈮稀土碳酸巖風化殼在我國少有發現外,其他類型均有發現。而在我國南方七省區廣泛分布的風化淋積型稀土礦床,世界級超大型"白云鄂博式"鐵鈮稀土礦床,成礦時代(喜山期)最新的四川冕寧"牦牛坪式"稀土礦床,僅在我國有所發現,未見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有這類礦床發現的報導。
由于成礦地質條件有利,中國稀土資源不僅成因類型齊全,而且資源量十分豐富,為世界之最。我國稀土資源的勘查與開發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發現并探明了一批重要稀土礦床。據有關地質勘探和礦山生產部門提供的數據統計,截止2000年底全國已探明稀土資源量(REO)超過10000萬噸,預測資源遠景量大于21000萬噸,顯示出我國稀土資源的巨大潛力。我國西部地區是輕稀土資源的最主要分布區,僅內蒙古的白云鄂博礦區地表至地下200m范圍內已探明稀土資源量約10000萬噸,平均含稀土氧化物(REO)3%~5%,預測全區稀土資源量超過13500萬噸;中國南方的風化淋積型稀土礦已探明資源量正式公布的數字為150萬噸,另有調查資料統計,南方七省區(江西、廣東、廣西、湖南、云南、福建、浙江)已探明稀土資源量840萬噸,預測資源遠景為5000萬噸,表明我國南方中重稀土資源潛力巨大。另外,我國四川涼山州的冕寧和德昌縣境內已探明稀土資源量約250萬噸,于冕寧花崗巖體東西兩側及其以南地區成礦條件有利,是尋找單一氟碳鈰礦的最佳有望區,預測稀土資源遠景超過500萬噸。
綜上所述,中國不僅是世界稀土資源大國,而且在稀土資源的質量、品種和可利用性等許多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這種優勢為中國稀土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資源保證,也為中國稀土在國際市場上立于主導地位創造了條件,更為新世紀、新材料、新技術革命奠定了物質基礎。事實證明:我國稀土資源勘查的不斷突破與發現和成礦理論的創新已居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