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新能源配額管理制度,能夠控制風電、太陽能產業的發展規模,也許配額管理制度能夠抑制地方政府、風電企業的擴張沖動。
但是,除了產能過剩,新能源的健康發展還面臨著另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上網”。
在風電領域,“棄風”一直飽受公眾詬病,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約有100億度左右風電電量由于被限發而損失。
去年,國家能源局和東北電監局都曾經出臺相關規定,為風電上網提供政策支持,但當年風電的限電率依然比2011年翻了一番,內蒙古自治區達到50%,蒙東呼倫貝爾則創紀錄地攀升到了80%。
面對兩大頑疾,新能源配額管理如何更好的發揮作用?比如說,大型發電企業的裝機總量里應該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比如說,電網企業也應該有相關的保障性收購配額義務指標,這樣才能為新能源上網提供重要保障。
再比如說,配額指標則應該納入國家新能源發展的總體框架,有效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費結構,總體上控制新能源產業的均衡化發展。
總體來說,我們看到新能源配額的確能夠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不失為破解新能源當前困境的良方。但是相關的政策制定者一定要妥善處理好發電企業與電網企業的關系,電力企業與當地政府的關系、以及國企與民營企業的關系。
最后我們還得說,配額制度說到底還是一種“權益之計”,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是一種保護弱勢產業的政策,一個行業的發展最終還將讓位與市場,良性的市場才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前提。
好了感謝收看本期的《兩會觀察》,下期節目我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