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利:現在土地和環保費用增加,要分攤變電站成本,但機組價格下降。每千瓦投資在8000到8500元左右。所以,從總的造價來說,變化不是太大,大概在7000到9000元之間,不同的項目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地理條件不同的安裝條件,具體的配套設施會造成一些差異。
記者:龍源在達坂城最早2002年的風機還在用,這批風機是不是到了高維修期階段?
魏春利:是的。當時的機組還都是進口機組。這就涉及到我們的歷史使命,當時國家讓我們定位為風電的人才基地、技術基地,規模基地。技術基地就是早期風機與配件都是進口,但是三年五年后因為技術進步這些都慢慢被淘汰,也就沒人能生產了,我們做了很多國產化機件,用國產的替代,自己做一些維修,我們在國內也制造一些器件以延長機器的壽命。目前,新疆龍源都能夠自己來維修這些舊機組,因而能夠控制成本。
記者:從風機發展上看,更大的機組是趨勢。新疆龍源會用更大機組?
魏春利:我們主要考慮經濟性,先進性和成熟性。在早期實驗階段,我們都是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到了產業化階段,我們要追求穩定,追求電量,要追求回報。我們就要采用一些技術先進,可靠性高,成本相對較低的成熟機組。現在差不多都是1500千瓦的機組。明年我們可能會考慮2500千瓦的,但2500千瓦和3500千瓦現在還不是很成熟。單位造價比1500千瓦的差不多要高一千塊錢。這些我們都要考慮到,比如萬一電價降了怎么辦?
政策調整需要細化
記者:近年來隨著風電技術進步,設備價格驟降,發電成本也有所降低,有人認為電價補貼應有所下調。而且發改委醞釀風電上網電價政策調整的風聲也在不斷傳出。怎么應對?
魏春利:電價是國家定價,我們的利潤來自于哪?第一來自于管理,管理體系要精簡、高效,決策比較快,機型的選擇包括資源的選擇,政策的把握要好。第二個來自于比較優勢。我只要建得比你好,維修成本比你低,維修速度比你快,發電的時間比你長,故障率比你低,那我就比你有優勢。
電價是國家來定的,有可能漲也有可能跌,我們要考慮到未來降電價。如果我們的成本比這個行業的平均值低,那么我永遠都是盈利。因為國家調價的時候它要考慮整個行業的平均成本、利潤、效率。
記者:從政策支持層面還有哪些建議?
魏春利:首先是保持電價的一定持續性。這樣有利于穩定預期。同時,調整電價時應該更細,應該比現在的四種標桿電價更細,才能體現不同區域的特征與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