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海油“斷腕”新能源失寵?
國有大型傳統能源企業應當結合自身的優勢與業務特色,肩負起新能源發展的使命。
中海油要放棄新能源了。消息于2014年年初在市場上乍一傳出,就掀起了不小的波瀾。這意味著未滿7歲的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或許不必再困惑成長的煩惱—情況更糟—將要面臨著夭折的危險。
據中海油總部人士透露,曾被譽為“中海油新能源產業孵化器”的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將面臨著被選擇性剝離。作為中海油六大業務板塊之一的新能源業務,除保留內蒙古和山西的煤制氣項目外,其他項目將被轉讓或者賣掉 。
官方資料顯示,中海油新能源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要負責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公司成立7年來,2012年實現首次盈利。
近年來,能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不斷被置于公眾視野中,新能源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能源給能源行業帶來了一股清風。許多傳統能源企業紛紛試水新能源,其中也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然而,連年的虧損使得中海油不得不采取大幅收縮新能源業務的策略。中石油、中石化對新能源投資也持保守的態度。
新能源疲軟
其實,傳統能源企業對新能源由最初熱衷到現在的回歸冷靜并不是沒有道理。中海油新能源公司成立至今,經過6年多的發展,業務涉及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氫能等多個領域,總投資多達百億元。但除2012年實現了首次盈利993萬元外,其他年份均未盈利。
中國能源研究會節能與企業能源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鮑云樵告訴記者,不僅中海油新能源,大部分新能源也遭遇同樣的盈利難問題。新能源市場的疲軟,使得中海油成立時的綜合性能源公司之夢,暫時擱淺在新能源。
針對新能源市場的疲軟,鮑云樵指出主要是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問題。以新能源風電為例,我國裝機容量居世界首位。截至2013年6月年底,我國已累計裝機容量80009000萬千瓦時左右,但從并網裝機容量來看僅有8085%左右的風電并網,“棄風”、調峰難、風電無法消納的問題困擾著風電的發展,也使得大型傳統能源企業高達上百萬元的投入并沒能取得預期的回報。
鮑云樵認為,產能過剩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新能源市場還不成熟;另一方面就是政策支持的力度。這也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他指出,當前地方對新能源需求的積極性不高,還有待于政策的扶持。從現在情況看來,政策支持的力度還有一定的距離。例如,如何通過政策導向,來激發地方對風電消納的積極性就是解決風電過剩的一項重要議題。
在新能源開發方面,鮑云樵認為,國家應該走在前面。新能源的發展正處在一個沒有完全自立的階段,有些企業產能過剩,經濟效益不好。這些問題要通過國家來系統研究,用政策法規讓新能源發展步入良性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