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玉寶測算,風電企業全面繳稅,至少還需6~8年。
除了稅收政策優惠,稅收分成比例也是導致玉門市風電財政薄弱的一個原因。上述玉門市國稅局人士告訴記者,風電企業主要上交的是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的分成比例是,75%歸中央,10%歸省級,15%歸當地;所得稅的分成比例是,60%歸中央,20%歸省級,20%歸當地。
該國稅局人士坦言,風企對玉門當地稅收的貢獻率還是很低。建了這么多風電項目,裝機量這么大,但從入庫的稅收來看,對地方財政沒有多少促進。“一方面是因為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另一個原因是,在分成比例上,玉門地方政府占得太低。”
盡管風電對于地方政府財稅的貢獻有限,但當地政府看中的是風電產業的長遠效益。史玉寶表示,一個風電場建成后,對于地方經濟有長遠貢獻,風電企業只要開始繳稅,政府就會有穩定的稅收。“我們測算過,一個10萬千瓦的風電場一年的稅收就有1000萬元,地方政府如果能拿到三成的話,就有300萬元,這個數額還是很可觀的。而且風電收益很穩定,只要發電就有收入,而且對相關產業的帶動很大,這個行業從長遠來說絕對是樂觀的。”
“一風獨大”存隱憂
在玉門市政府看來,石油資源枯竭后,風電將是最好的替代產業。
“我們的風電場都建在戈壁灘上,大片的戈壁灘沒別的工業企業,種地又沒有水,只有建設風電場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國家對于新能源是長期支持的。”史玉寶告訴記者。
史玉寶的看法亦是玉門當地政府的共識。在此期望下,玉門風電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按照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建設要求,玉門占了三分之一,瓜州占了三分之二。
“2008年開始,玉門進入爆發式快速增長期,2009~2011年這三年增長最快。”史玉寶表示。
史玉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玉門可開發的風電為2000萬千瓦,規劃的是1180萬千瓦,到2016年玉門規劃裝機量要達到500萬~600萬千瓦。“其中,我們列入酒泉規劃的容量是254萬千瓦,酒泉規劃外我們又爭取到了350多萬千瓦,目前拿到路條的是275萬千瓦。”
2014年,玉門的主要目標是完成華電另一個風電場項目——裝機容量40萬千瓦的麻黃灘風電常據了解,這40萬千瓦是已列入酒泉市規劃的,而在酒泉市規劃外,玉門已規劃了青石梁和寬灘山、紅柳泉等風電場項目,前者裝機容量約180萬千瓦,后者則為23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