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債市的首次違約事件,‘11超日債’打破了債券本金利息剛性兌付的規律。而且,利息違約可能只是第一步。由于公司沒有外部擔保人,且屬于民營企業,從目前公司的財務報表看,極有可能出現本金違約。這對于我國債市而言,無異于投下一顆重磅炸彈。”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同時,在業內人士看來,下一步產能過剩領域里民營企業爆發信用風險的可能性較大,應予重點關注。
早有先兆
“11超日債”于2012年3月發行,規模共10億元,票面利率為8.98%,存續期5年。2014年3月7日為該期債券的第二個付息日。去年此時,公司完成了8980萬元的利息兌付。
在此次宣布正式違約之前,“11超日債”已搖搖欲墜。在主業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ST超日連續3年虧損使得“11超日債”于去年7月暫停交易,債券價格也從上市之初的最高位104元跌至65元。
此后,*ST 超日向債券投資者投下了一個又一個“定時炸彈”。
去年10月30日,*ST 超日表示,公司青海子公司錦國興雖然廠房以及200MW 組件生產設備均已調試完備,并且在進行小量生產,但其實際開工產能僅有1MW/月。
更讓人擔憂的是,*ST 超日坦言其2013年已經難以避免虧損,這就注定其股票在2014年將面臨暫停上市,超日債也將被終止上市。
而最后的救命稻草—明確表示收購意向的順風光電,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順風光電財報顯示,2011 年公司虧損2.38億元,2012年虧損額擴大至2.71億元,2013年上半年業績繼續惡化,虧損額為6.73億元。
在5日晚間的公告中,*ST超日表示,通過公司自身生產經營未能獲得足夠的付息資金;同時,公司亦通過各種外部渠道籌集付息資金。但由于各種不可控的因素,截至目前公司付息資金僅落實400萬元。“*ST超日目前完全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況,且連年虧損。除非光伏行業整體狀況出現重大利好,否則*ST超日幾乎不可能依靠自身能力實現‘翻身’。此后就看是否有第三方出現,對其進行重組收購了。如果這條路走不通,*ST 超日請求破產清算便只剩時間問題,投資者將承擔更加重大的損失。”董登新表示。
虛驚成真
“雖然只是選擇性的利率違約,但這一事件的開創性意義在于,它讓市場認識到,公募債也是有風險的。”董登新表示。
近年來,信用債市場經歷了一輪高速擴容,尤其是中低等級信用債的發行,出現了爆發式增長。而與之相伴的,是各類信用債發行門檻的不斷降低,這為風險爆發埋下了隱患。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至今,共發生了逾7起的信用風險事件。
不過,這些風險事件最終大多由政府等機構兜底,市場虛驚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