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作為能源轉型領頭羊的德國,如今卻因能源轉型備受爭議。
爭議源于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后,默克爾政府立刻作出退核決議。突變令德國現有能源體系產能瞬間增壓。時至今日,退核產生了巨大的電量缺口,且新能源發展過程中長久存在的成本、技術以及政策等諸多矛盾一一爆發。這一切,讓“能源轉型”日漸成為德國自上而下的輿論膠著點,前景晦暗不明。
退核尷尬
早在施羅德執政時期,德國就已制定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戰略。2010年5月發布的《能源方案2050》確定了發展新能源與節能減排的各項具體指標。
新能源發展過程中,核能地位一直搖擺不定,或是作為傳統能源與新能源之間的過渡,或被視為新能源發展的最大阻礙,爭論不一而足。直至福島核事故發生,默克爾關閉了8家核電站,宣布最遲于2022年底關閉境內其余9家核電站,并制訂了退核后發展低碳能源的線路圖,核能與能源轉型的關系才算敲定。
退核說易,行卻難。德國當前新能源的基礎設施,及其存儲運輸技術的瓶頸,難以承擔國內產能需求。
目前執行的《能源方案2050》的基本目標,并沒有因退核而改變。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便是在205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占電力消耗總量的至少80%。然而,目前核能發電量約占德國發電總量的23%,再加上需要削減的化石發電量,未來風能與光伏發電的任務艱巨。
根據德國《世界報》的一份測算,未來風能發電必須能夠抵消7個核反應堆的發電產能。但截至2012年底,德國約2.4萬個風電設備發電量僅占用電量約8.1%。
同時,一半以上的風電設備集中于德國北部沿海,但西南部工業發達地區又是用電大戶,“北電南輸”不可避免。德國政府專門輸送風電的東、南、西三條超高壓輸電線路,共計1876公里,但在2013年末僅建成332公里,德媒普遍認為在2022年前難以完成目標。
光伏發電的前景亦不明朗。目前光伏發電最多的巴伐利亞州約42萬個光伏發電設備已能覆蓋230萬個家庭,但在夜間及德國漫長的冬季,光伏發電產能近乎零。《世界報》以較接近于德國平均用電水平的黑森州為例計算,預計到2023年,該州將面臨30%的用電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