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第一推動”還看不見商業模式
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確定標桿電價是發展海上風電的基礎性工作,“這樣開發商就可以根據標桿電價確定投資行為”。有業內人士樂觀預測,在海上風電定價標準發布后,國內海上風電裝機將進入快速增長期。
“在經過了2010年之前幾年的快速增長期后,我國風電行業發展目前進入了穩定增長階段,風電開發、風電制造企業發展步伐和節奏都有一定的掌控,較為理性。”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這樣說。
“我們在去年做了海上風電的經濟分析,對比我們的研究成果,我覺得這樣的價格水平是比較合適的。如果從單個海上風電項目角度,經濟性差距很大,有多個影響因素,如離岸的距離、水深、海床條件以及海上風能資源的差異。”時璟麗認為,從項目開發角度,無論是陸上風電,還是海上風電,市場都是開放的,各類開發企業享受的政策是一樣的。招標可以作為一種發現價格的手段,符合市場競爭的原則。
時璟麗進一步說,目前陸上風電市場成熟,風資源情況、設備成本、運營成本和價格明確,處于穩步發展階段。海上風電是可再生能源又一新興領域,通過制定合理的電價政策可以啟動一批項目,從而帶動海上風電市場啟動、成長和大型海上風機制造業的發展。海上風電發展可能較陸上風電復雜,影響因素更多,所以通過項目啟動,才能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
當然,基于實際成本和收益,不少風能企業希望海上風電上網價格能高一些。孟憲淦介紹說,歐洲陸上風電單位千瓦投資約1000歐元,而海上風電在2000至3000歐元。德國、丹麥、英國等國海上風電上網電價在每千瓦時1.1至1.6元。
從2007年到2012年,我國海上風電單位千瓦投資在15600至26600元,而陸上風電單位千瓦投資在8000元至10000元。我國陸上風電上網電價是0.51至0.61元。“考慮到海上風電發電小時數高于陸上,我國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應高于每千瓦時1元。” 孟憲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