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一直是新聞貧礦的海上風電之所以能成為新聞熱點,同今年6月份出臺的《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有很大關系。年初,業界就翹首以待海上風電上網電價的出臺,多方呼吁。政策出爐后,各種滿意和不滿意的評論又紛至沓來。《通知》規定,對非招標的海上風電項目,區分潮間帶風電和近海風電兩種類型確定上網電價。其中,2017年以前投運的潮間帶風電項目含稅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近海風電項目含稅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
這樣的電價是高還是低,各方說法不一。為了便于同歐洲國家的海上風電上網電價進行比較,我們把已經出臺電價的貨幣單位都統一為歐元。我國的價格分別約為每兆瓦為89歐元和101歐元,在英國約為150歐元,在德國約為124歐元,而在日本,海上風電的并網電價高達為每兆瓦255歐元。不難看出,我國的海上風電上網電價偏低。
雖然上網電價仍然偏低,但它的刺激作用已經顯現出來,業界正加速行動。據了解目前已有多個海上風電項目獲批開工或即將開工,包括上海東海大橋二期海上風電場、福建莆田南日島海上風電場、江蘇如東潮間帶風電場、福建莆田平海灣海上風電場、江蘇大豐海上風電特許招標權項目、江蘇如東海上風電場、廣東珠海桂山海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約156萬千瓦,是過去數年累計安裝量的三倍,海上風電電價出臺后將加快各地海上風電的建設速度。
一些行業分析師認為,相對低的上網電價讓潛在的投資者三思而后行。國家能源局可能樂見于此,畢竟,中國的新能源行業經歷了太多倉促推到,很快就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初期的穩步推進是更理智的方案。
在盈利前景低于預期的情況下,最明智的做法是先開發風力資源良好的地區,積累扎實的經驗,技術上也能得到提高,國內相關制造業水平也會得以提升,這樣才能更好地降低海上風電成本。之后,再開發風力資源不太好的地區,解決方案才更合理。
現在就起跑也好,等兩年半之后再進入也罷,中國海上風電建設的盛宴已經開席,在成長為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市場的路上,或許會經歷成長的煩惱,比如,2015年發展目標很難實現,但陣痛過后才是更茁壯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