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目前,中國碳市場還是一個單純的配額市場,CCER作為低成本減排及履約的工具,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和廣東五個試點的首年履約中,并未發揮實質作用。2015年6月,中國7個試點將共同步入履約期,CCER能否借此機會破冰入市,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截至10月27日,國家發改委四次CCER項目備案審核會議共通過90個備案項目,其中的14個項目已經進入減排量備案的審核程序,減排量共計894萬噸。首批項目減排量簽發在即,這意味著中國CCER項目及減排量備案流程將全部走通。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國家自愿減排登記系統以及與7個碳交易試點交易系統的連接有望于今年年底完成。這無疑將為CCER流入市場打通各個環節。
然而,由于中國7個試點的碳抵消政策各異,價格差異明顯,全國統一碳市碳抵消規則尚不明確,控排企業意識和能力仍有待提高,這諸多因素使得CCER市場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
試點階段,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準入條件直接影響CCER的交易。漢能控股集團國內碳資產管理部部長李佳耘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對于CCER的采購商來說,項目類型、來源地、減排量以及減排量的產出時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
項目類型方面,水電項目建設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一直備受詬病,且體量較大,一旦入市,對市場容量小的試點影響較大。為規避風險,北京和重慶試點將水電項目排除在外。
項目來源地方面,湖北和重慶規定100%用轄區內的CCER進行抵消,廣東規定70%使用本省CCER,北京規定外地CCER使用量不得超過50%,且優先使用河北省、天津市等與本市簽署應對氣候變化、生態建設、大氣污染治理等相關合作協議地區的核證自愿減排量。天津、深圳和上海試點對CCER沒有地域限制。
北京和湖北試點將轄區內CCER進一步限定在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的企業組織邊界范圍外產生。這一限制將會使部分本地CCER被排除在本地碳市之外。
減排量產出時間方面,北京試點將CCER限定在2013年1月1日后實際產生的減排量。重慶限定在2010年12月31日后投入運行的CCER項目。
在使用量方面,天津、深圳、湖北以及廣東的抵消比例皆為10%。其中,湖北配額總量3.24億噸,CCER最大需求 3240萬噸,皆為本地需求。目前,湖北共有6個CCER備案項目,均為風電項目,年均減排量近38萬噸。
廣東配額總量4.08億噸,CCER最大需求4080萬噸,其中約2856萬噸為本地需求,目前有豐達電力與廣東長隆碳匯兩個CCER項目,年均總減排量為9.06萬噸。
深圳配額總量約3300萬噸,CCER最大需求為330萬噸,無地域限制,目前深圳只有1個CCER備案項目,深圳市東部電廠天然氣發電項目,年減排量102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