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電改懸念 來年見分曉
電改“狼來了”的故事似乎即將完結。2014年12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新電改方案,待明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討論后將正式公布。輿論普遍猜測,新電改方案主要包括輸配以外的經營性電價放開、增量配電業務放開、售電業務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供電計劃放開和交易平臺相對獨立。這些內容被視為尚未觸及改革核心,且綱領性大過實操性。
回首這一年,國家能源局年初就確定了內蒙古、云南等電改綜合試點,并于4月會同工信部召開了發用戶直接交易座談會。年底出臺的《深圳市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更是首次提出要改變電網依靠購銷差價獲得收入的盈利模式,要摸清電網輸配環節的真實成本,為改革積累經驗。
本輪電改將不再“大拆大建”已基本成定論,“調度獨立”幾經博弈也已變成“交易中心相對獨立”。增量部分的“配售電側的改革”或成為重點,然而,售電放開非“網售分離”,如何剝離電網的售電業務,民資如何進入售電市場,如何建立多元售電市場仍存懸念。
電改的目的在于建立安全、高效、綠色的電力工業,已有頂層推動,卻仍既要溫和地平衡博弈,又要堅實邁出不可逆的下一步。因此,如何合理設計下一步最小改革方式,以及相關配套方案,確是復雜艱巨的工作。無論如何,在市場化改革的既定方向下,永遠固化利益格局只能是癡心妄想。
【6】 電自主品牌出海 總理忙做“推銷員”
核電在2014年成為李克強總理外交活動的一張新“名片”,實現了與多個國家的聯姻,完成了歷史性的“突圍”。
實力、競爭力和潛力是實現 “走出去”,并邁向核電強國的關鍵,而政府無疑是最給力的外部推手。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核電“出海”事關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更涉及國際話語權。如何將中國核電30多年不間斷發展所積累的設計、設備制造、建安、工程建設管理、機組運行維護等經驗能力,以及緊跟國際最高安全標準所打造的自主核電品牌,置于世界核電的角逐場,提前布局和系統謀劃至關重要。
值得肯定是,隨著“華龍一號”技術方案通過國家級評審,并敲定國內示范項目,中國自主三代核電“出海”陣容終于有了最正式的答案: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將有CAP1400和“華龍一號”兩個中國品牌。目前,位于榮成石島灣、福清和防城港的示范項目已萬事俱備,明年何時開工建設,將成為企業進行海外市場布局的重要依據,而其成功建設是對中國核電技術競爭力的最好說明。
打鐵還需自身硬,政府出面能搞定!中國核電“出海”之路有機遇有挑戰,但路會遠也會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