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改革傳統電力供應體系,推動重大技術路線、產業結構和商業模式創新轉型。
正如“能源革命”所要求的,抓住戰略機遇,順應國際大電網技術發展趨勢,推進技術革命,調整產業結構,應是本輪電改的重要使命。毫無疑問,新一輪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創新也必將以其巨大的乘數效應拉動上下游產業加快發展。當前,以分布式發電和微電網為標志的多元電力供應體系已是當代國際能源技術革命的大勢所趨。實踐證明,分布式發電的最大貢獻,在于它可以利用余熱為工業/家庭/商業提供熱電冷聯產,從而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并提高總體發電效率,由傳統火電技術的33%或聯合循環燃氣輪機的50%提高到80%以上,實現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與此同時,分布式發電與微電網結合,不僅可以就地提供電力資源,同時還可以提供諸如無功功率和電壓控制,旋轉備用和事故備用供電,調頻和負荷跟蹤以及黑啟動等輔助服務,有效地提升電力系統的供電安全和應急能力。
隨著新能源和分布式發電的上網以及建筑節能、電動運輸、源網荷儲協調運行,配電網正在從單向(無源)電力傳輸的被動配電網向雙向電力傳輸的主動配電網過渡,這也需要更加靈活的電網智能化技術創新。英國電力監管機構已將這一挑戰稱為“英國再布線”。毋庸置疑,這種新型電力系統對實現能源革命的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本輪改革應大力推動傳統電力供應體系向這一符合國際能源大趨勢的方向加快轉型。
此外,鑒于特殊的資源稟賦,我國輸煤與輸電的優化組合是本輪電改的又一個關鍵問題。如何才能使資源優化組合?一是實現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二是要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減少棄風棄光;三是通過確定輸煤與輸電的最佳比例,優化跨區域能源輸送的技術經濟參數,最大限度提升資源與環境效益。因此,本輪電改方案要能夠支撐上述目標的實現。
總之,我國有限的化石能源資源是繼續低效燃燒還是轉而高效利用?究竟選擇何種技術路線?何去何從,茲事體大,事關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頂層設計,也是本輪電改必須回答的重大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