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科技為什么“走出去”?
總經理楊學軍說,最早是因為國內市場很難,想讓過剩產能走出去。
2006年,金風科技專門成立了一個國際化團隊,開始招聘外籍人才,并嘗試做一些國際化的探索。
在國內風電領域,金風科技被視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當時,不要說開拓海外市場,就連國內市場都尚處于開發初期。再加上技術水平上存在差距,沒有哪家企業敢輕言涉足國際業務。3年后,金風科技終于在古巴豎起了第一臺風電機組。這是我國第一個成套風力發電設備的出口項目,刷新了金風科技成套機組出口的紀錄,也刷新了我國海關出口成套風力發電機組的空白。
雖然實現了第一次出口,但想要將產品銷往需求量更大、影響力更強的西方發達國家,對這個剛剛走出國門的風電企業來說仍然艱難。
金風科技選擇了一條特別的道路——以投資帶動銷售。
“將機組先推向國際市場,讓當地嚴苛的電網或規則來考驗金風的技術水平和可靠性到底如何,使國外的客戶、市場有機會了解中國的風電設備。”金風國際CEO(首席執行官)潘彥田回憶。
特別的第一步邁向了澳大利亞和美國。
通過收購項目開發權和自建的方式,金風在當地擁有了幾個風電場。隨著這幾個項目的成功運營,金風科技海外市場的認可度打開了。
但是,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怎會一路坦途?
一個頗有意義的例證是巴基斯坦TGF風電場項目。
項目地點位于巴基斯坦卡拉奇市東北部,信德省境內,距卡拉奇市直線距離約90公里。
這里太熱了!
每年6月的氣溫超過45攝氏度,時常風沙彌漫。怎樣才能讓機組適應這種天氣?
研發團隊想到了新疆吐魯番。他們多次赴吐魯番市托克遜縣項目地收集機組在高溫下出現的問題,并進行系統的高溫適應性設計,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對產品反復進行模擬高溫環流測試,最終研發出真正意義上的高溫型機組。
2014年11月,33臺機組一次性通過當地168小時試運行,打破了當地紀錄。周邊風電場的國外品牌機組,40攝氏度時就已經停轉了。
現在,項目已經安全運行了400多天,累計發出近1.5億千瓦時的電量,相當于減少排放149550噸二氧化碳……金風科技與國外企業同臺競技的實力,就是這樣積聚起來的。
一步一個腳印,講好中國故事
中央提出“一帶一路”戰略,裝備制造等企業迎來發展良機,新疆企業先行一步。目前,金風科技已向烏茲別克斯坦出口了機組。今年6月,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率領公司代表團前往哈薩克斯坦,與該國產業投資主管部門、新能源投資企業以及相關金融服務企業會談,提出在哈薩克斯坦建設千萬千瓦級能源基地的設想。
“風電產業全球化布局與發展是中國風電企業成長的必經之路,‘走出去’是金風科技的長期戰略。”武鋼說,中國制造、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的設備供應商,未來要想可持續發展,一定要走出國門。未來,可再生能源產業在全球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
對金風科技來說,“走出去”的意義更在于——中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使可再生能源的度電成本降到比國際水平更低,并讓全世界人民來分享這樣的成果,共同減少全球的污染排放水平。楊學軍說,金風科技對國際化的理解是,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場戰役或者沖鋒。比如,金風科技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就緊緊堅持著技術、市場、資本、人才、管理五個維度的國際化與屬地化戰略。
新疆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宏麗說,新疆一直致力于實施“內引外聯、東聯西出、西來東去”的向西開放戰略,大力推動企業“走出去”。經過多年的發展,基本形成了以各類產業聚集園區為載體,以便捷的口岸和跨境交通為依托,以強化與毗鄰國家地方合作機制為推動,以企業為主體,輻射亞歐國家的向西開放新格局。
需要正視的現實是,新疆企業“走出去”也面臨著諸多發展困難。
王宏麗認為,這些困難包括:周邊國家政策措施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難以預期;同時,新疆實現“走出去”戰略的企業,仍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仍以中央企業和內地駐疆企業為主,在新疆注冊經營的本地“土生土長”的企業少,中小型企業少;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國家政策落地仍有一個過程,普惠空間及利好程度難以快速顯現。
國外有自己的游戲規則,例如銀行認可、產品認證等。“為了更好地進入國際市場,中國企業應關注能夠給客戶帶來什么樣的價值。”楊學軍說,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要充分尊重當地的法律、文化、人文環境等。
2015年已進入倒計時。
自治區黨委八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未來5年,新疆的開放發展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趨勢,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
這讓金風科技“走出去”有了更多的故事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