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的2014年12月,金風科技的主營業務收入主要由風機銷售(89.4%)、風電服務(3.7%)、風電場開發(6.6%)和其他(0.3%)組成。而到了2015年6月,原來的大頭風機銷售,已經從接近90%的比例降至85.14%,風電服務和風電場開發各提升2%左右,而包含能源互聯網在內的其他也提升了1%。
針對這種收入比例的變化,海南藍域投資分析師宋樂茂認為,如果說直驅技術路線,以及質量穩定的風機完全可以作為金風科技當前的收入保障,但穩定的另一個解讀就是缺乏爆發力。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生存的關鍵在于爆發力和想象力,金風科技的未來潛力,不會僅僅依靠“賣風機”和“建風場”,而是涉足包括光伏、儲能等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而其2~3年后重點布局的業務,或將是能源互聯、大數據相關等項目。
智能體系
盡管只能算是金風科技產業中的小板塊,但可以確定的是,至少從2010年起,智能微網已經進入這家企業的發展序列,并成為未來風機制造板塊的一個戰略發展方向。在大數據方面,已有7000~8000臺風機裝上了金風的系統,未來還有數千臺安裝。
但更大的價值,在于金風的數據基礎。
截止2015年上半年,金風科技全球累計裝機超過26GW,總裝機數量超過了18500臺。安信證券預計2015~2017年,公司每年的新增風電場裝機將會超過1GW。如果每臺機器都能以高速捕獲、發現和分析數據,就會有足夠多的風機數據將為能源互聯網的形成和應用積累價值基礎。
業內對金風有一個公認的觀點,就是其研發能力。其現任董事長武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公司的兩方面創新一是新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就是可靠性的提高……同時,又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分析,能夠更精準地捕捉風電設備的質量,來分析發展的規律,并能夠快速地學習,快速的提高產品質量。
從2015年三季度報告說明材料中可以看出,目前金風科技已建成兩個智能微網,一個是北京亦莊智能微網示范項目,另一個是江蘇大豐開發區的首個商業化并網型工業區微網項目。同時,大數據中心也正在規劃建設中。
有業內專家曾指出,能源互聯網形成規模的命門——大數據和基于數據分析的增值服務。
如果金風科技的數據收集能夠持續做大,下一步,其將逐步形成處理旗下全球上萬臺風電機組及負荷數據的能力,為智能微網運行數據進行存儲、處理及挖掘,最終與其智能微網系統集成并相互支撐,形成以風能為中心的大數據中心智能負荷體系。
隱形價值
但是,擁有巨大的數據體系并不意味著良好的變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