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金風科技的盈利模式都是穩扎穩打的類型:一是賣風電機組、二是投資風電場、三是運營風電場、四是授權技術。對于能源互聯和風電數據如何盈利,金風科技目前沒有給本刊明確的回答,但從高層近期透露的內容中,可以發現兩種模式:一是售電、二是省錢。
對于售電,金風科技“智能微網”項目工程師谷延輝曾如此計算,如果將除自用電量之外的剩余電量返送銷售給電網公司,按照當前脫硫燃煤標桿電價估算,在不考慮可再生能源補貼的情況下,僅北京的首個系統的年售電收入為人民幣40多萬元。
對于省錢,金風科技首席架構師劉源曾表示,已經安裝上搜集設備的風機,每天收集的數據超過TB的量級。通過這些數據技術,可以在半個小時之內對上百臺機組進行體檢。通過這些體檢的結果,每年能為企業產生上百萬的經濟利潤。
且不說售電的收入僅是利潤零頭,只說省錢。其不外乎是因為體檢而快速尋找到問題,尋找更迅速、更有效的解決方案,而風場運營商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做到更精準的預測,檢測和采集風機,以節約人力和時間成本,實現風場效益最大化。
但風電大數據的價值不止于此。
進入大數據時代以來,互聯網企業首先意識到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的技術,尋找增值空間的重要性。于是,以往可以在網絡上搜索出的免費數據日益減少,很多重要的數據都需要花錢才能購買,而且價格不菲。比如淘寶,其會將基礎層次的原始數據免費提供給消費者,更深一步的行業分析數據,則作為商業用途進行收費,或者通過采集到移動端游戲,APP使用情況,通過產品或服務的行為進行輸出即可實現變現。
未來,風電運營數據可以參照電商,突破目前的盈利方式——先聚集目前的數據資源,把自己搜集的數據存儲在平臺上,并存留一些開放的數據。同時,將大量不公開的數據作為制作數據產品的基礎,將數據不僅作為安全運營的保證,還要做成更高層次的產品,用來預測商業發展和客戶購買趨勢,從而將數據資源轉化為利潤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