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蜿蜒的山路,白色的大風車屹立兩旁緩緩隨風轉動,將清潔風電源源不斷送向千家萬戶。
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原政協主席唐衛平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在長征時期,紅三軍團曾經在興安縣借助山大溝深的地形打響過多場戰役。但隨著抗戰勝利,改革開放,山大溝深的地貌卻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為此,在2010年8月興安縣結合地貌特征引進了中電投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電投”)開展風力發電項目。
事實上,長征沿線市縣引入風電項目的并不止興安,廣州韶關、貴州黎平均布局風電項目。一位區域經濟專家向記者表示,長征從江西瑞金出發,沿線大多是溝壑縱橫,資源貧瘠,但是這些地區風力資源優勢明顯,發展風電項目不僅符合國家鼓勵開發新能源政策,同時還迎合了地方政府推進產業優化發展區域經濟的訴求。
風電項目每年可實現利稅2億元以上
2016年9月19日,由中宣部組織的“重走長征路”采訪團跟隨興安縣政府工作人員來到了中電投興安風電項目所在地源江風電場。
看著山卯之間一座座大風車隨風轉動,中電投興安分公司總經理秦天強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在很多人的眼里,風力發電項目只建在甘肅、寧夏等西北省份,不知道在南方部分區域也擁有豐富的風力資源。
事實上,興安縣的風能完全符合建設風電要求,而且在廣西區域內有明顯優勢,所發電能可以及時輸配給南方電網,并不會存在例如甘肅的“窩電”現象。
據了解,興安縣位于廣西東北部,地處“湘桂走廊”要沖,古為“粵楚咽喉”之地,總面積2348平方公里,下轄10個鄉鎮,人口38萬,居住有漢、壯、瑤、侗、苗、滿等17個民族。長期以來,興安縣均是以農業為主,在能源企業引入方面處于短板。
2010年8月,興安縣委經過研究決定引進中電投建設風電項目,并在同年簽訂了相關協議。據興安縣提供的資料顯示,中電投共在興安縣境內的高尚鎮、嚴關鎮、崔家鎮、漠北鄉等8個鄉鎮布局風力發電項目。
現在已經核準的項目有65萬千瓦,其中竣工的項目有10萬千瓦并已經在2015年開始發電營運。在“十三五”期間將完成風電總裝機100萬千瓦以上,總投資超過100億元。
對于中電投在興安縣布局風電項目,興安縣原政協主席唐衛平向記者表示,興安縣是紅軍長征所經之地,在此打響過多場戰役,至今留有紅軍堂、紅軍街、光華鋪烈士墓以及湘江戰役紀念館等紅色烙印。但是興安縣由于地理、地貌的原因,很多地方都是處于大山深處,經濟欠發達,目前主要以大米、葡萄、柑桔、銀杏、甜玉米、食用菌、毛竹、生豬、肉牛等農產品為主,很多鄉鎮并沒有完全實現脫貧致富。
中電投興安風力發電項目全部建成營運之后,正好彌補了其在能源項目引入方面的短板,使興安縣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均得到了提高。一年發電量將達到20億度以上,有效調整了能源結構,緩解了興安縣乃至桂林市以及周邊地區用電緊張問題。唐衛平亦稱,除了上述利好之外,還增加了興安縣固定資金投入,每年可實現利稅2億元以上。
該風電項目的建設還有利于興安縣搞活農業。興安縣一位政府官員向記者表示,中電投風電項目由于要建在山頂風口處,為此,興安縣聯合中電投建設了多條山區道路,這有利于興安縣當地村民從事林業生產,發展山區經濟;同時還增加了農村旅游新景點,有利于鄉村旅游的大發展。
布局新能源優化地方產業結構
“不管是福建的長汀,還是廣東的韶關,或者是廣西興安以及貴州的黎平,這些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大多數處于山區,而且經濟欠發達。”本報記者在跟隨中宣部組織的“重走長征路”途中,一位同樣在體驗重走長征路的退休干部向記者表示,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導致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由于在長征途中經常會遭遇到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所以紅軍選擇山區有利地形一邊突圍一邊打游擊。
然而,戰爭年代這種山大溝深利于游擊戰的地理優勢,卻在改革開放之后,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弊端。有的市縣因為溝壑地勢,只能發展農業或者旅游業,使得區域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出現主要經濟來源依靠于財政轉移支付。
風力發電項目在長征沿線布局正好迎合了地方政府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事實上,除了廣西的興安,在廣東的韶關和貴州的黎平也建有風電項目。據了解,在廣東韶關南雄的鄧坊、油山兩鎮,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投資建設開發的風電項目已經于2012年開始啟動,并于2013年列入“十二五”第三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
該風電項目預計投資近10億元,規劃裝機10萬千瓦,分兩期建設。目前,第一期工程投資約5億元,裝機容量5萬千瓦,計劃安裝25臺2000kW風電機組,項目完工年上網發電量約1億千瓦時。
對于貴州黎平風力發電項目,黎平縣發改局副局長吳祝華表示,黎平為了加快區域經濟發展,于2011年與華潤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簽訂風電開發項目投資協議,項目總容量34.2萬千瓦,概算投資約為31億元人民幣。
截至目前已開工項目3個,其中第一期竹山項目已全部并網發電;黎平二期大稼項目已完成11套風力發電機組吊裝,完成第12套塔筒吊裝;第三期順化一期項目道路及風機基礎工程完成70%,已完成13套風力發電機組吊裝,400T主吊已轉場至T24機位,已完成底段塔筒吊裝;第四期順化二項目從技術上具備開工條件。
“不管是是廣東的韶關還是在廣西的興安,在這些區域建設風電項目相對于在西北地區建設風電項目優勢明顯。”秦天強表示,因為西北地區的棄風限電問題,國家已經將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六省份納入暫停新增風電項目的區域。但是南方區域并未出現限電政策,所以有利于風電發展。
另外,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風電機組的棄風率平均值達21%。對此,秦天強表示,風電的棄風主要存在于西北。例如,甘肅的酒泉棄風率就高達70%,但是在南方省份,棄風率就很低,以廣西為例,所發的電能可以及時輸送給南方電網。
至于隨著風電新增裝機大規模上馬是否會對電價形成影響,秦天強則認為,會有影響,但是影響不大,原因在于南方地區可以用于建設風電項目的地方非常有限,即使所有適合建設風電項目的地方全部布局風電項目,相對于火電、水電占比也不是很高。
風電項目在長征沿線市縣的布局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一位受訪官員表示,風電項目風車均建在山頂之上,為了運送設備必須先修路,這就可以解決當地部分勞動力就業問題。另外,企業不管是修路還是建風車均需要征地,這會增加當地農民的征地補償收入,農民還可以借助所修的路方便農產品的運輸等。
因此,風力發電作為國家鼓勵開發的新型能源產業,落地革命老區不僅優化了地方產業結構,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而且給老百姓帶來了諸多利好,有利于長征沿線老百姓早日脫貧致富。上述官員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