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歐洲風電發展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其在風電開發利用方面的成功經驗及最新動態,對我國風電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2009年,歐洲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016萬千瓦,同比增長23%,風電連續兩年成為新增裝機容量最大的發電類型。截至2009年年底,歐盟27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7477萬千瓦,占全球風電總裝機容量的47.4%。全球風電裝機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中,歐洲占了7個。
電源
開發重點從陸地轉向海上
歐洲風能資源分布相對分散,單個風電場裝機規模較小,大多就地消納。在丹麥,超過85%的風電裝機并入20千伏以下配電網。德國絕大多數風電場的裝機容量小于5萬千瓦,就地分散接入110千伏以下配電網規模約占總量的70%。歐洲大型陸上風電場主要集中在德國北部、西班牙北部和中部地區,隨著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在北海、波羅的海等海域也將出現裝機容量在30萬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海上風電場。
2004年,歐盟將海上風電的開發提上議事日程,召開了協調歐盟海上風電開發政策的協調會議,發表了關于海上風電開發的《荷蘭宣言》和《哥本哈根戰略》。截至2008年年底,歐盟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已達147萬千瓦,占全球總量的99%。按照歐洲風能協會最新統計,2009年歐洲總計安裝199臺海上風力渦輪機,總容量58萬千瓦。目前,歐洲有超過10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項目正在規劃中。英國到2020年海上風電場裝機容量將達到1150萬千瓦。德國政府計劃建設40個海上風電園,總裝機容量為1200萬千瓦。
電網
建設輸電通道適應風電并網
隨著風電發展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一些大型海上風電基地的出現,歐洲也出現了風電送出端與負荷中心距離較遠的問題。為了配合北海和波羅的海大型海上風電基地建設,德國通過了《能源輸送網擴建法》,加速建設24項380千伏送電工程,增強電網遠距離輸送風電的能力,開展380千伏和110千伏海底電纜示范工程。
英國、愛爾蘭、比利時等北海周邊九國對在北海共同建設一個海上風能電網進行了可行性研究。
為了實現歐盟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來自于13個國家的15個輸電網運營商共同啟動了一項泛歐洲的風電并網研究(EWIS)。該研究項目由歐盟提供資助,覆蓋了歐洲所有的四個電力系統——歐洲大陸互聯電網、英國電網、愛爾蘭電網和北歐電網。研究項目涵蓋了所有和歐洲大規模風電并網相關的技術、運行和市場等方面內容。
啟示
歐洲經驗可為我所用
歐洲風電得以快速發展,首先是因為受到了資源與環境的雙重約束,面臨保障能源供應安全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雙重壓力。歐洲在風電發展方面取得了不少先進經驗,我國需要在借鑒國外發展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展獨立的風電發展研究,確定我國風電開發方式、開發規模、發展規劃以及配套電網建設規劃。
在系統調峰能力建設方面,歐洲抽水蓄能和油氣機組在電源結構中占有較大比重,系統調峰能力較強;而我國電源結構以燃煤機組為主,系統調峰能力有限。為了滿足我國風電大規模并網運行的需要,應該進一步優化電源結構,規劃建設燃氣機組和抽水蓄能電站,并通過需求側管理等方式,改善系統調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