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無邊無際,海水,蔚藍明凈,海風,徐徐吹拂
中國海裝位居山城重慶,卻是一家與大海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風電企業,自2009年承擔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建設任務以來,秉承讓科技創新成為核心源泉的初心,牢記打造我國海上風電技術高地的使命,砥礪奮進,創新不止,為我國海上風電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與風共舞開啟逐夢大海征程
2008年,在搶抓陸上資源,實施南北布局的同時,中國海裝將發展的目光也聚焦到了具有更好開發潛力的海上風電資源上,5月,正式拉開了研制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的帷幕。
海上風電機組研制談何容易?眾所周知,海上風電與陸上風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海上風電發展面臨著一個全新的、更為惡劣的、與陸上環境有著本質區別的特殊環境,加上我國發展海上風電過程中一直面臨著缺乏有效技術驗證手段、標準缺失等一系列掣肘,亟需依托專業的研究中心開展持續深入廣泛的研究,尤其需要花大力氣針對海洋環境條件開展海上風電機組的設計研究,以降低技術風險,建立行業標準。
工程中心的申報工作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被中國海裝提上議事議程,依托中船重工在海洋工程與海洋裝備上的強大技術優勢,經過多番努力與爭取,2009年11月底,中國海裝成功承擔工程中心的建設任務,旨在打造國家海上風電的科技高地、人才高地和信息高地。
2010年1月7日,國家科技部正式對工程中心立項批復,同年2月24日,科技部、中船重工在中國海裝隆重舉行“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暨5.0MW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研制”啟動大會,正式開啟了工程中心逐夢大海的征程。
科技高地海上陸上研究結碩果
在御風逐海的階梯上,夢想拾級而上,仿佛瞬息即達,但向上的每一步,匯聚了多少科研人員日夜不息的腳步。
工程中心在建期間,主要以5MW海上風電機組的研制為核心重點項目,先后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5.0MW雙饋式變速恒頻近海風電機組整機設計、集成及示范”、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近海5.0MW風電機組設計關鍵技術合作研究”等重大科研項目。
經過兩年多艱辛探索與科技攻關,工程中心的工程師們先后在傳動系統、控制系統、海洋腐蝕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12年7月27日,兩臺“海裝造”5MW海上風電機組成功下線,屹立于江蘇如東潮間帶試驗風場,并于12月實現并網滿發,該機組擁有20余項國家專利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在當期同類機型中實現了“三個之最”——風輪直徑最大、機頭重量最輕,發電量最高。
5MW海上風電機組的成功研制及并網發電,是工程中心開展的具有創新性技術研究開發的標志性成果,該項目也推動了我國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產業鏈建設,為大型海上風電場市場化建設探索出一條成功的道路。
除了在海上風電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外,工程中心還延伸海上風電技術,通過技術質量改進、效率提升和載荷優化,對陸上2MW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及再工程化設計,實現了風電機組可利用率和發電量的提高、故障率的大幅降低,率先開發出H102-2.0MW風電機組,是當時國內單位千瓦功率掃風面積最大的風機之一,成功開發出2MW風輪直徑為111米適用于較低風速區域的風電機組,引領市場同類產品的技術進步。同時工程中心還開展了孤島智能微電網、大型風電機組低電壓穿越、分散式接入、風電場SCADA系統、山區運輸70m/80m塔筒設計等10余項技術研究,均取得了技術成果,并向中國海裝進行了成果轉化。
2013年8月,科技部對工程中心進行了現場驗收,工程中心的建設情況、任務完成指標、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工作均獲得科技部領導和專家組的充分肯定,并一致同意通過現場驗收。2014年,工程中心向科技部完成了驗收答辯,順利通過驗收,自此,工程中心正式成立。
創新驅動 成果轉化交滿意答卷
工程中心成立后,持續推動5MW技術創新,2016年10月,5MM機組實現批量化生產下線,同年12月,首次批量應用于江蘇如東華能八仙角風電場。2017年9月,20臺5MW海上機組完成調試并網,這是當時國內最大規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MW等級海上風電機組首次批量化裝機運行的風電場。該風電場運行至今,創造了平均年滿發小時數超過3200小時,可利用率達98.78%的優異成績,其中一臺H171-5MW機組為同等機型下全球最長葉片機組,打破了海上大兆瓦機型單位千瓦掃風面積世界紀錄,創造了全球三類海上風電年等效滿發利用小時數3957的世界紀錄。H171-5MW機組自誕生以來還創下了三年三上央視的紀錄,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組成的鑒定委員會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這是工程中心技術成果轉化在行業大考中交出的一份滿意答卷。
截至目前,工程中心先后承擔國家、地方科研項目30余項,包括國家級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19項,集團公司項目4項,10余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項。主持編制海上風電國家標準2項,參與編制國際標準7項,行業標準10余項,極大助推了行業技術進步。
強大的科研實力背后,有著一支高水準的科研團隊。工程中心學術委員會由多位兩院院士領銜,匯聚了國內外海上風電技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共30余人,目前工程中心科研人員有270人,其中高級職稱35人,占比15%,碩士以上學歷人員89人,占比33%,科研人員涵蓋機械、電氣、載荷仿真、智能控制、遠程監控、海洋工程、大數據、工程運維等專業,形成了一支專業齊全、結構合理,國內海上風電行業一流水準的技術研發團隊。
科技賦能 未來征程是深海遠洋
我國風電行業正面臨從陸上向海上轉型的窗口期,海上風電事業方興未艾。著眼于海上風電發展大局,工程中心再次將目光聚焦到了深海和更大兆瓦級別機組上,不斷探索海上風電的最前沿技術,牢牢夯實海上風電的品質和根基。
2017年,由工程中心主導的“10MW級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獲中船重工立項,2018年10月,初步設計方案通過專家評審,目前已進入詳細設計階段。該項目是工程中心帶動海上風電產業鏈盡早布局下一代海上風電機組的戰略性項目,也是中國海裝未來4——10年的海上風電主流機型,項目實施后,將有效帶動風電整機、關鍵零部件、安裝調試運維產業鏈發展,形成百億級以上海上風電產業集群,有利于占領國內海上風電市場競爭制高點,持續引領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方向。
2018年,工信部高技術船舶重大專項“海上浮式風電裝備研制”和科技部可再生能源與氫能重點研發計劃中“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及關鍵部件優化設計及批量化制造、安裝調試與運行關鍵技術”均由工程中心的依托單位中國海裝牽頭承擔,標志著工程中心將繼續發揮國內海上風電技術引領地位的作用。
在這兩項重大科技項目中,“海上浮式風電裝備研制”項目將填補國內目前在大功率海上浮式風電裝備一體化設計及應用驗證方面的空白,為我國遠海風電規模化發展提供必要技術支撐。“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及關鍵部件優化設計及批量化制造、安裝調試與運行關鍵技術”項目將聚焦提升海上風電機組的可靠性,提高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率,支撐我國海上風電大規模發展和平價上網,助推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
十年風雨兼程、十年碩果累累,經過十年砥礪奮斗,工程中心已成為具有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信息交流、人才培養四大功能的海上風電技術發展前沿核心基地。面向未來,工程中心將進一步推動面向未來海上風電市場的前沿技術革新,以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戮力進取,奮勇爭先,為使我國海上風電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而不懈努力。
精彩預告:
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第六屆年會暨海上風電高層技術論壇將于7月19日在北京舉行,我們誠邀您蒞臨,共襄盛會、共謀發展、共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