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行業網站一則消息頻頻出現在各大網站頭條:龍源電力山西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黃花母風電場33臺、南樺山風電場133臺機組、老千山風電場99臺風機整年定檢項目,總規模達到265臺,容量39.75萬kw。這是國內風電開發商老大-龍源電力旗下的風電場,風機供應商為GE和原國電旗下的聯合動力,都是1.5MW機型,運行最晚的也超過7年。
其實這只是風機出保運維后市場開始批量轉由專業運維企業進行一個縮影??凑袠藘热?,不難看出幾個問題:
1,早期的風機外資企業品牌還是有很大的市場,該批風電場有3個風電場(5萬kw為1個)使用了GE風機;
2,現在出保風機基本以1.5MW風機為主;
3,機組的核心大部件基本現在都已停產,如機組核心大部件大修,或難配套,尤其是外資企業生產機組。
MW級風電機組首次進入中國也是龍源04年就引進了,當時價格高達10000元/kw以上,無論進口機組的可靠性多高,究竟它也只是一個機電液組合起來的機電產品,涉及上千個零部件,尤其是中國的風電資源復雜多變,國外風機到中國早期不一定服水土,包括風沙,湍流,高低溫,雷電,冰凍,濕氣等外在因素,對風機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歐洲可以很好地運行二十年,到中國還得適應中國的空氣,但他們早期的產品沒有進行適應性改變,所以一定程度上也給運行帶來了麻煩。據我這幾年的了解,其實外資品牌的風機故障也是時有發生,但有一個可以肯定,不會發生系統的故障,這也是國外風電機組制造商開發產品的可靠性設計與驗證流程決定的。
運維后市場廝殺已經開始。為什么我要寫這個標題,因為國內的風機運維后市場現在已經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首先,十多家主機廠都有自己專業的運維或工程服務公司,都開始單獨法人市場化運作,自己的風機肯定不能讓外人來搶,至少自己的風機自己設計,熟悉起來方便得多。其次,大批的核心大部件產業鏈供應商也成立了自己的專業運維公司。第三批來自我們主機廠、大部件供應商以及業主早期運維隊伍組建的專業運維隊伍。我粗略計算2014年前的風機基本都出質保,規模達到了1.146億kw,平均容量就按1.5MW計算,風機數量近80000臺,可以預見,這個市場是多大,有人粗略早期估計是2000億市場。
粗略統計,國內至少也有幾十家從事運維服務的企業進入這個市場。因為市場大,現在運維市場直接以單位千瓦來報價,甭管什么大部件是什么品牌,配件采購難度大不大,機組運行時間,前期機組可靠性等問題了,真的是白菜價了。難怪乎現在新項目主機招標直接來一個附加條款,出保后的運維費用在銷售要主機廠給個價。
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我在前文指出,現在出保的風機有幾個難題,難題之一就是1.5MW機型基本市場已經停產,早期的核心大部件的配件更加難找。想隨便找幾個人就拉個隊伍去干,目前看來還真不行。要有一支懂運維的技術隊伍,施工隊伍和齊全配件供應鏈。1,專業技術隊伍必須齊全??待堅催@次招標的風電場的主要內容,就可以看出,至少要有增速機、減速機、變槳、變流、發電機的專業技術隊伍,同時還要保潔隊伍(要清洗塔筒啊)。2,施工配套硬件還得跟上。如果不出意外,還得有一臺全地面汽車起重機配套(建議有,因為單獨外租估計成本較高,如專業干,使用頻率不高,可以根據需要到處跑),當然噸位不用太大,因為不需要增速機,發電機的替換(正常情況下)。從這個角度上看,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還得有雄厚的財力。3,老機型的配套部件還得從早計議,尤其是機械部件。1.5MW機型在5年前的年度市場占有率已經下降到20%以下,增速機,減速機,回轉支承等,現在想買都很難了,為了幾個部件去采購,估計成本不低。
其實這里我也順便提一個核心大部件的標準化問題,我前幾天咨詢了一下葉片及其相關配套部件的規格型號,令我大吃一驚,以回轉支承為例,盡管行業有標準,但是實際設計過程中,每個廠家都不一樣,一旦出問題,必須找原廠(大家都知道日本機電產品,產品標準自成一套體系,搞差異化,售后服務坑死人),如果原廠關門,真的就把開發商給坑到家了。希望今后的風機在產品接口上一定要標準化,通用化,即使性能有冗余,從長遠考慮,個人覺得浪費一點性能或成本也是值得的。
運維市場需要行業規范化和標準化。早期風機的開發各個主機廠已經吃虧不少,一位的價格戰,只會導致產品的質量和服務以及性能下降,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行業自律,沒有利潤就沒有生存的空間,最后大家都會自取滅亡。要有合理的利潤率,要有合適的技術標準,我們的開發商也不能一味降低成本,純粹低價中標,這也會加劇運維后市場的廝殺。當然,對運維供應商也需要有一定的技術和財務以及業績門檻,否則中標單位的服務質量達不到要求,最后受傷的還是我們的開發商。
風電售前事情少了不少,售中交付正酣,售后廝殺開始,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