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快推進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的建議
(科技界別工作組)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我市海域風力資源豐富,發展海上風電是順應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趨勢,聚焦能源安全供應和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
發展優勢和產業前景
我市發展海上風電產業具備資源、區位和政策等多重優勢。季風氣候明顯,風力較大,處于黃海北岸風能資源豐富帶內,發展海上風電具有天然優勢。臨港產業發達,擁有港口碼頭、泊位,可為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落地提供便利。作為東北地區僅有的沿海沿邊城市,振興東北、興邊富民、開發開放等優惠政策也為發展海上風電產業提供了保障。
目前,我市海上風電場共規劃場址4處,全部開發完成后,估算總投資1030億元,每年可提供230億千瓦時綠色電力,上繳各類稅收10.5億元,可提供就業崗位3000余個,帶動風機整機及配套設備年產值達到160億元。同時每年可替代標煤683萬噸,二氧化碳減排1894萬噸,節約淡水資源6552萬立方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科技界別工作組 安鳳軍
相關建議
我市發展海上風電機遇突出,建議在積極爭取海上風電建設指標同時,加強內引外聯,按照“1+1+N”的工作思路(即謀劃布局一個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研究出臺一攬子配套扶持政策及實施方案、引入N個風電開發商優中選優確定海上風電開發商),加快推進海上風電及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一)加強組織保障,超前做好相關規劃
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涉及面廣、制約因素多、情況較為復雜,需要做好多方面溝通協調工作,必須建立高效的海上風電相關部門協調管理機制,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建議成立由市主要領導同志牽頭,發改、自然資源、工信、生態環境、交通、農業農村、海事、軍事等相關部門及海上風電規劃設計單位等組成工作專班,分工負責、協同推進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結合海上風電產業發展趨勢,立足實際,著眼長遠,高標準編制海上風電產業規劃,科學謀劃海上風電總體開發布局,合理確定發展目標、開發時序和主要任務。按照“一港兩園”(即大型設備產業園臨港而建,小型設備產業園臨市而建)的海上風電產業基地總體布局,編制園區開發規劃,優化建設方案,落實園區投資主體,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推進主機制造和關鍵零部件相關項目及早開工建設,促進海上風電項目落地投產。
(二)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加大產業扶持力度
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支持東北邊境地區提升發展活力的實施方案》為指引,加快編制完成東北亞國際海上試驗風場白皮書,爭取國家多個部委支持,從而發揮我市邊境海域的優勢,拉動外資及帶動國內資產投資。積極尋求省發改委、省能源局、水規總院、國家能源局支持,在登錄點路由、風電指標分配等方面給予更多的傾斜;協調省生態環境、省電力、省海事等相關部門在項目推進和建設中給予支持。密切跟蹤國家海上風電政策動向,借鑒山東等海上風電開發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結合我市實際和海上風電成本,從要素保障、財政補助、基金設立、科技研發、上網電價、海纜送出、消納支撐、金融支持等方面,研究提出支持海上風電發展和園區建設的配套政策,推動我市海上風電快速起步、規模發展。
(三)壯大風電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條
以新能源風電海工裝備制造為發展方向,圍繞“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構建風電投資主體與海上風電裝備制造融合發展新格局”的規劃理念,堅持“立足遼寧、面向東北亞、輻射全世界”,圍繞風電海工裝備制造產業關聯集聚發展,全力打造產業鏈價值鏈高度一體化的海上風電全產業海工裝備基地。依托我市豐富風能資源,加強與大型電力企業合作,優選綜合實力強、經營業績好、技術水平高、產業帶動強、社會貢獻度高的企業參與項目建設,加快推動風能產業開發利用。緊密依托丹東豐能、東港電磁線等本地核心企業,積極與大型風電裝備制造企業聯動,吸引風電組件研發、運維、生產、銷售等上下游企業投資落地,實現風電產業集群化發展。在推進海上風電開發的同時,結合我市產業特點,積極引進制氫、新型儲能、海工裝備制造等產業,打造百億級的清潔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充分利用我市海洋養殖的資源、技術等優勢,加強海上風電海域的水上與水下的立體綜合開發。引導風電開發企業與大型漁業養殖企業合作,探索海上風電開發使用與網箱養殖、人工魚礁一體化融合發展模式,提高項目整體收益率,實現海洋資源集約高效利用。
撰稿人:安鳳軍 系東港市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