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覺很累,除了上班之外,回到家里還要和請來的保姆“斗智斗勇”,進行博弈,最后的結果是保姆遭到了解雇。回憶和保姆博弈的這個過程,筆者生出很多感慨來,把這個延伸一下,突然發現這保姆帶孩子和廠商關系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上有本質上的相同,即在產品所有權不同前提下的一種利益平衡。達到了平衡,雙方就能和諧相處,讓“孩子”健康成長;打破了這個平衡,就會形成矛盾。
一切問題的根源在于“是不是親生的”
家長請人帶孩子最大的擔心是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吃不好、喝不好,不能健康成長;而對于保姆來說,目的是通過帶孩子獲得酬勞,至于怎么帶,那是另一回事,因為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可以說,雙方立場、出發點不同,勢必會造成兩種不同的行為方式。廠商關系也一樣,產品所有權的不同是導致廠商矛盾的根源。在這個前提下,無論是家長和保姆、廠家和商家在“合作”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問題一:不主動做市場。為了能讓孩子營養均衡,筆者花了很大心思研究菜譜,每天早上把要做的菜準備好,但下班回來發現,保姆只做一樣菜或者是根本不做,讓孩子吃些餅干、喝點奶粉充饑。詢問的結果是,帶著孩子沒法做飯,只能來點簡單的。類似的事情在廠商之間經常發生。廠家希望經銷商多做工作,把產品做起來,而經銷商認為,反正產品也不是我的,能在短期內通過最簡單的方式獲得回報就可以了,不用去考慮產品會不會長期、健康發展。于是就不會主動進行市場投入,甚至會出現竄貨等短期行為。想想看,在這種情況下,哪個廠家會給經銷商更多的投入呢?
問題二:要政策。保姆和筆者要政策很簡單,就是加錢,但方式卻很特別。首先,她突然提出了辭職,來了個突然襲擊。然后,又推薦她的老鄉,但前提是每個月要漲200元錢。一開始筆者也暈了,孩子沒人帶,正常的生活肯定會被打亂,馬上有人接手也可以,但沒有同意漲錢。結果到了晚上,保姆打來電話,開始回憶和孩子之間的感情,說了些“讓別人帶自己也不放心”之類的話,希望能接著帶。一天中巨大的反差,讓人摸不著頭腦,但熟人總比陌生人好,于是就答應保姆接著帶孩子。第二天,保姆陳述了兩個離開的理由:第一,我們回來的時間晚,影響了她按時回家;第二,老鄉說她賺得少。的確,由于工作原因,我們回來要比約定的時間晚一些。如果以此為理由提出漲工資,筆者也能接受,但用“以退為進”的方式讓人難以理解。這件事讓筆者想到了經銷商和廠家要政策的方式。經銷商和廠家要政策有兩個誤區,一個是太直接,另一個是太不直接。太直接就是要求廠家多拿費用出來,沒有任何理由;太不直接就是私下截留。但這兩種方式,效果都不好,第一種情況,廠家會拒絕;第二種情況,會失去廠家的信任。最好的方式是說明理由,從市場發展的角度來提。比如最近有個經銷商和廠家合作,他沒有直接和廠家談政策,而是通過市場調研做了一份市場拓展方案,希望通過廠商努力打造一個樣板市場,幾千字的方案中只有二百多字列出了費用支持,最后還是獲得了廠家的費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