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基礎的余華能成為知名作家,當然離不開他那個時代的背景:20世紀80年代是文學的黃金年代,許多文學雜志的版面填不滿,所以他有機會發表自己的小說。但也離不開他的努力:
“坐在書桌前,我腦子里什么內容都沒有,但一直逼著自己往下寫。我發現寫作會讓一個人變得自信,我第一部作品寫得很差,但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第二部好像開始有故事了,然后再寫第三部,就發表了。”
他認為要成為作家“要讓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深刻的友誼來,要堅持坐下來。”這句話其實類似于今天大家常說的:妓女不能等有了性欲才接客,作家不能等有了靈感才寫作。
用對話推動情節,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等都是一名小說作家的基本功,但余華卻發現自己不會這些基本的技能,怎么辦?為了練習這些技能,他也是很拼的:
看了威廉·福克納一篇小說,故事是一個窮人把富人殺了,作家用了近一頁紙去描寫他剛殺完人后,他的女兒如何看他。作家用殺人者的眼睛去看,把殺人者的心態表現得非常到位。
我后來又翻出了《罪與罰》,重讀了小說中的人物拉斯科爾尼科夫把老太太殺死后那種驚恐的狀態。文中沒有一句心理描寫,全是他驚恐不安的動作。剛躺下突然跳起來,感覺袖口有血跡。沒有,又躺下,又跳起來……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卡尼格爾(R.Kanigel)1991年寫過一本《知無涯者:拉馬努金傳》,記錄的是被譽為“印度之子”的數學天才拉馬努金(SrinivasaRamanujan)。這位出生于1887年的數學天才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全靠自學成才,家鄉是窮鄉僻壤,而且他出身的家庭窮的叮當響。
這位從未接受過正規數學訓練的人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數學天才,具有驚人的數學直覺,在他短短的一生中(32歲)卻獨立發現了幾千個數學公式和命題。近些年還有專家認為,他臨終前發現的一個函數可以被用來解釋宇宙黑洞的部分奧秘。但令人吃驚的是,當他首次提出這種函數時,人們還不知道黑洞是什么。
在印度,他和圣雄甘地(M.Gandhi)、詩人泰戈爾(R.Tagore)等人一道,稱作“印度之子”。在1962年拉馬努金誕辰75周年之際,印度發行了一套紀念他的郵票。1975年印度成立了“拉馬努金學會”,1986年開始出版會刊。到1987年即拉馬努金誕辰100周年之際,印度已拍攝了3部有關他生平的電影。2000年,《時代》周刊選出了100位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其中就有拉馬努金,并稱贊他是一千年來印度最偉大的數學家。
但這樣的天才是不是就生下來就這么牛B?有一天一個老朋友遇到他,就對他說:“人們稱贊你有數學的天才!”拉馬努金聽了笑道:“天才?你看看我的臂肘吧!”他的臂肘的皮膚顯得又黑又厚。他解釋他日夜在石板上計算,用破布來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時間了,他每幾分鐘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字。朋友問他既然要作這么多計算為什么不用紙來寫。拉馬努金說他連吃飯都成問題,哪里有錢去買紙來算題呢!
被譽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要求獲獎者必須是40歲以下的青年才俊,但研究者發現一個趨勢:近些年大部分獲獎者都快40歲了。
為啥?
原因無他,即便是數學領域的天才們,要想真正的做出創新性的成果,面對數學這種很長歷史積淀的學科,前人積累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即便是天才,要達到他的細分領域的前沿的話,對前人成果的學習吸收都需要很長時間,他們也要一個較長的積蓄能量的過程。
無論多高的學歷,當你從學校走到實踐中的時候,都有一個重新開始的過程。學校更多是單純的獲取知識,而實踐則是將知識與現實的需求和問題結合起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原來學的知識其實不包括場景的知識,即在什么情況下用這些知識的知識,你也會發現你還欠缺許多領域的在實踐中需要的知識內容。換句話說,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學徒期,要有一個積蓄能量的過程。這個時間長短不一,但誰都無法超越,譬如孫悟空就花費了十一二年的時間。
沒有人能超越這個過程,你需要靜下心來去基于需求、實踐和問題進行大量的學習和練習,從理論的知識到實踐的知識是再一次的飛躍,你需要經過數年時間(一萬小時理論說是十年,實踐中可能要遠遠長于這個時間)的實踐、積累、觀察、思考,這個過程中亦需要真正的高手指點,還有就是各種急難險重任務的機會歷練,才能真正將一個領域做到得心應手!
但我們許多人太著急了,可能剛剛入門就認為自己已然是高手的感覺。這也符合心理學里面說的,高級新手最容易自滿,因為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前面有多長的路要走,而后面卻已經走了很多。
大部分人都希望有所成就,而且希望有大的成就,都羨慕那些牛B的人,希望自己在某一天能夠突然牛N起來。但這個世界上哪有突然牛B的事情啊?
只想要結果而不愿意承受過程:希望在看美劇、見同學、泡咖啡館和吹牛的同時,就能積蓄大量的能量,這基本上不可能。同樣是星期六,你可以讀書,也可以聚會扯淡,到周一的時候也沒有人能開出這兩者的區別,你的老板也不會為你讀的哪些書給你漲工資。甚至沒有人知道你讀過哪些書,但長期來看,你的付出和努力的回報驚人。
在“如何成為專家”的講座中我分享了一個“遍歷”的圖片,就是建議將你領域的內容全部看一遍,這個遍歷包括了時間維度上該領域的過去和將來發生的事情,還包括本領域內的基礎理論、案例、各種代表性專家及他們的觀點,也包括了相關領域的情況。要真正能做到遍歷,沒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根本是不可能的。
有因才有果,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回報前一定有付出。在你積蓄能量的時候,在你的學徒期內,靜下心來,將一個點一個點的事情搞清楚,將需要的技能練到不需思考游刃有余。這個根系越發達,你將來的高度越高。
在外人眼里,某一天你也會“突然”牛B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