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為什么看好小米?
2016-07-26
來源:《銷售與市場》雜志
瀏覽數:1245
有一天下午,我的好基友和菜頭同學發了篇公眾號,提到他在公司上班,突然手機提示他的體重有變化——明明體重秤在家里好吧?
家有小米
有一天下午,我的好基友和菜頭同學發了篇公眾號,提到他在公司上班,突然手機提示他的體重有變化——明明體重秤在家里好吧?
他一對比重量(畢竟菜頭是個近200斤的胖子,最近剛開始減肥,看到體重秤報告變130斤時他五味雜陳)和時間點,肯定是保潔阿姨來家里打掃衛生,順道稱的。
這個小事,引發的大問題是:體重秤是智能的了,它開始和手機玩“IOT”了,也就是“物聯網”。
可能有人要笑了,這也太初級了吧?
對的,是初級,但體重秤如果和家里的安全攝像頭相連呢?就開始提示攝像頭要開始錄像了,如果攝像發現是菜頭女朋友回家呢?就告訴電飯煲可以蒸飯了,只要足夠多的家電聯在一起,并且得出“新結論”,當然就是物聯網。
我默默數了數,不知不覺間,我家里居然有不少小米智能設備啦!
首先是小米盒子,我看美劇喜歡“養肥了看”,所以一般都是下十幾集在移動硬盤,所以需要小米盒子;我躺著看書時,需要把離我兩三米外的立式燈打開,而我懶得走,就用小米智能插頭,便可用手機掌握開關。第二個智能插頭用于電蚊香,設定好晚上幾點打開早晨幾點關閉,省電、省蚊香液,關鍵是省事;還有小米體重秤、九號平衡車、安全攝像頭,我也都在用……
古怪的是,還有一些非智能、不聯網的,比如小米電池和充電電池,以及普通插線板,坦白說,我認為都比小米手機做得好——至少在各自領域,那些巧思贏了傳統品牌太多。
估計米黑會說,這雷軍難道不是走凡客的老路嗎?雜七雜八什么都做,最終恐怕也是凡客的下場吧?
我贊美小米的這個思路恰恰在于:邏輯是通順的。雖然聽起來體重秤、平衡車、電插頭之間有個毛線關系?但其實背后有一條主線:它們都可以被用戶拿數據“飼養”,飼養后“自我強大”,而且最終能“串聯”在一起。
生態
世界上到達千億美金的公司屈指可數,六七十家,刨掉那些資源型、國有壟斷和全球化幾十年的企業,立足一個國家的能成千億美金的,幾乎必然是“生態型企業”,否則無法支撐這種恐怖的市值。
那么,到底啥是生態型企業?阿里、騰訊當然是,那京東是不是?唯品會是不是?
所謂生態,是能夠孵化出“新物種”的地方。如果只是“物種遷徙”,則不能算。簡單說,刷單公司,是十年前誕生于淘寶生態的“新物種”,目前也遷徙到京東去搞刷單,但不能證明這個物種之于京東是“新物種”。
具體怎么分辨啥才是新物種呢?
借用《物演通論》的現成理論——“分化、殘化、媾和”。
首要是“殘化”,就是殘缺的,不完整的。為什么我們認為淘寶是生態?因為在淘寶生態里,誕生了大量的“殘化”的物種。
比如淘女郎,淘女郎對應的當然是模特,但她們真的是線下意義的模特嗎?坦白說,99%的淘女郎去當雜志平面模特都不夠格,但她們恰恰憑借著“鄰家小妹”風格,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當起淘寶賣家的模特,轉化率比專業《瑞麗》模特都不差(如果針對某些平民風格衣服不是更強的話)。
有意思的是,淘女郎離得開淘寶生態嗎?
答案是,恰恰因為她們是“殘化”的,離不開。
有了殘化,就有強化。比如“代運營公司”,表面上,它們對應的是線下代理商,但做的東西又有很多不一樣,尤其在線上賣貨方面,無疑是十分強大的(否則網絡時代,為何品牌商不自己做?因為無數品牌商試過,運營效率就是不如代運營)。
順便說一句,花兩千萬元拍賣得到papi醬廣告首播的“麗人麗妝”,就是個標準的淘寶代運營公司。
然后,這些新物種,開始各種媾和,比如淘女郎和代運營公司的協作,甚至刷單公司和快遞公司的茍且……后者雖然是反面例子,但你不得不承認,在這個繁雜的協作關系中,物種不斷誕生,相互依存,生機勃勃。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生態。反觀京東,大則大矣,卻沒有生態的味道。
養成
回到小米,為何就有了這種味道呢?
一個小證據是,小米售賣的智能小家電中,開始出現“殘化”的東西了。比如智能插座,這東西如果不聯網、不和手機APP關聯,就是個廢物。
小米硬盤版的路由器,如果不用APP管理閑暇時下載電影下連續劇,內置的硬盤起碼就白花錢了……
這些“殘化”的東西,通過“媾和”手段,達成一個結果:就是你開始不斷用你的“生活數據”來“飼養”他們了。
如果你沒聽懂這句話的意思,那么請你思考:你如果每天戴小米手環、智能秤稱體重、用平衡車,這三者之間的數據一旦打通,會不會得出很多具備了化學反應的新數據、新答案?
我估計很多人一定嘲笑說,小米那些東西,比如智能插座,東莞沒有一千家也有八百家能山寨好嗎?
沒錯,生產出來是很容易,難的是把N個東西串聯起來。單一維度的數據其實沒啥意義,而十幾二十個維度的數據,就能還原出你最私密的家中場景了。為啥小米抽風似的搞電飯煲、凈水器、空氣凈化器?雖然我個人沒買,但用大腳趾想想都知道,這些個東西,是你家中點點滴滴的數據收集器。
很多年前,拉里·佩奇就說過,Google不是一家搜索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背后的邏輯是,用戶每一次搜索,其實是在用提交的關鍵詞來“飼養”Google的核心算法。
最近,Google開始搶Uber飯碗了,在幾個城市開展了專車業務,你以為Google在乎賺那點司機傭金嗎?實際上Google是Uber的股東來著,但Uber野心太大,除了一些邊緣城市及地區,在大城市的核心區域,Uber開始用自己的地圖了,這才犯了Google的大忌——我靠,我地圖的飼料來源被切走了!
說到這,你大概也明白了為何Apple投資中國的滴滴出行。Apple怎會在乎那點財務回報?投資章程里,把滴滴所有地圖數據共享給Apple才是核心。
某種程度上,Google是被迫下戰場的,為了地圖數據持續有人飼養,含著淚做苦活累活搞專車。
畢竟數據這東西,誰多誰贏,且高維打低維。你看搜狗輸入法,這么多年了,沒人能撼動吧?本質上就是因為搜狗“最早做到最大”,哈哈,真是句沒用的廢話,不過道理很實用:最多人每天用新鮮詞匯來“飼養”搜狗輸入法,所以大部分人敲字時,搜狗感覺上最貼心,因為總有人比你更新潮,把那些古怪稀缺的詞匯,喂飽了它。
說到這里,我的理由基本都浮出水面了:小米在居室內收集數據方面,遙遙領先。甚至暫時缺少第二名。而且,通常規律是,誰最先搶跑成功,就會在這條賽道上一直成功——生態的厲害在于,一旦新物種出現,他們會為了自己的生存,而維護生態的延續。而且,生態系統會自我放大,兩個生態碰撞之時,大生態吃掉小生態。
說到這里,反正我是信了,你信不信由你。接下來物聯網幾萬億大市場的玩家中,一定會出現不止一個千億美金的企業,至少在To C方面,小米暫時遙遙領先,深度合作戰略,誰知道是不是更適合物聯網的核心戰略邏輯呢?(對比自品牌封閉和全開放而言);且小米最早出現了生態的證據,而生態只要這么繼續繁榮下去一兩年,就將獲得不死之身,三五年后將有大成。至于小米手機本身,目前的出貨量,雖然很重要,但只要仍然是第一梯隊,就無憂無慮,是否非爭個第一名,才不是勝負手。
“華麗轉身”——恰恰是很多人看衰小米之時,我這個“米黑”開始唱多小米的理由。放眼望去,手機界除了蘋果、三星,為下一個賽道IOT做出完整布局的,算來算去,就剩小米。別人依舊在拼命賣手機、你死我活卻誰也賺不到殘屑般的利潤時,雷軍默默在下一盤更大的棋。所以,我也沒辦法,不得不看好他。
- 閱讀上文 >> 風口,成就的永遠不會是豬
- 閱讀下文 >> 渠道下沉:掠奪式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