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管理者的領導行為都會涉及這兩個關心維度的方向和關心程度的高低。有的領導人偏于關心工作,有的領導人偏于關心人員,有的則能夠兼顧二者。從這一構思出發,得克薩斯大學的教授羅伯特·布萊克(RobertR.Blake,1918-2004)和簡·莫頓(JaneS.Mouton)建立了一個坐標體系,作為研究領導行為的基準,即著名的“管理方格”。
在布萊克和莫頓的“管理方格”中,橫坐標表示“對工作的關心”,縱坐標表示“對人員的關心”。按照關心程度高低各分為9個檔次,1為最低,9為最高,縱橫交錯,總共構成81個方格。其中有5個方格具有管理學上的典型意義,即貧乏型管理(1,1),權威型管理(9,1),鄉村俱樂部型管理(1,9),中庸型管理(5,5),團隊型管理(9,9)。布萊克和莫頓針對這五種典型模式,歸納總結了相應的定位特征和評價指標。人們可以根據領導者對工作的關心程度和對人員的關心程度不同,在圖上找出自己所處的(或接近的)坐標位置,進而找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五種管理類型
貧乏型管理(1,1)。這是一種既不關心生產,也不關心人員的管理方式。這種方式的領導者并不是組織的叛逆,恰恰相反,他們對組織有高度的依戀,而僅僅是缺乏熱情和上進心而已。他們是理性的而不是糊涂的,其行為總是試圖以最小的付出來保住自己的職位。他們往往具有“熬”出來的資歷優勢。國內的書籍在介紹這一類型時,經常出現一些誤導性的解釋,如把貧乏型管理者理解為能力低下者,這是有偏差的。
管理水平低下不等于領導人的能力低下,不努力工作不等于不依賴組織。有時情況恰恰相反,領導人能力很高卻管理效果不好,越是混日子的職員對組織的依附性越強。在中國,判斷是否為貧乏型管理,有一個簡易標準,凡是那種把“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掛在嘴邊的領導者,恰恰是布萊克和莫頓強調的貧乏型管理者的寫照。
貧乏型管理者會用漠不關心的態度,最小的努力去完成必要的工作并維持人際關系。他們所求不多,但付出更少。他們只是按符合規定的標準去做事,且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用八個字形容最合適——“無精打采,放任自流”。他們的心理是要抓住現狀,而不是抓住未來。他們為自己辯解的理由往往是:“現代化的激烈競爭會導致人性喪失”、“公司追逐利潤是錢迷心竅”、“不遺余力向上爬肯定會不擇手段不講道德”等等,其實不過是給自己無所作為尋找一個借口,實現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