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國生于1951年,與大他六七歲的魯冠球、任正非基本同屬一個時代,對于經歷了諸多風雨波折卻依然風頭正勁的他們來說,“事情要想清楚了再做”或許是其共同的秘訣之一。當然,這有可能錯失某些機遇,比如,上海電氣在陸上風電的角逐中未能搶占較多份額;但同時也規(guī)避了新興產業(yè)的不成熟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作為后來者,上海電氣也將通過二次創(chuàng)新,完成從引進技術到聯合設計,再到自主開發(fā)的衍變。
追風行動,還需另辟戰(zhàn)場。上海電氣選擇后者。目前我國95%以上的風機裝機是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僅是個零頭。未來幾年中,海上風電的市場占比有望達到30%,上海身為全國海上風電工程示范地,上海電氣毫無疑問會近水樓臺先得月。發(fā)展海上風電顯然是個趕超的機會。
三一電氣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佳梁

作為國內風電制造領域少有的“技術型”總經理,吳佳梁認為,在此前的數年間,國內無論是國企、民企還是地方政府都紛紛依靠買來的圖紙、進口關鍵部件,拼湊起來上馬項目。但是,用圖紙照貓畫虎與真正用自己的技術相距甚遠,這種看似風光無限的項目,卻缺少真正的技術,后期服務也難以維系。
風電是一場比拼技術與整體實力的持久戰(zhàn)。三一電氣利用自主研發(fā)帶來的后發(fā)優(yōu)勢,跳過3兆瓦到5兆瓦之間的中間產品,直接抵達6兆瓦和10兆瓦超大型風機——這是三一電氣正在啟動的大膽計劃。他們還有一個在業(yè)內看來更“狂妄”的計劃——2013年,三一電氣計劃要實現300億的銷售額,從而進入中國風機制造商的“第一方陣”。
作為后來者,三一電氣的策略是首先應該考慮生存下來,再圖做大。2010年8月,它繞開與華銳、金風、東汽等國內一線風機廠商的廝殺,選擇在被他們忽略的南方省份低風速地區(qū)另辟蹊徑,也小有斬獲。不過,從2010年下半年起,國內兆瓦級風電機組投標價大幅下挫,導致數十家中小型風機制造商變得難以為繼。在風電行業(yè)利潤日薄、廠商面臨洗牌之際,三一電氣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能否成為現實,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