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
進入“十二五”開局之年,國內風電產業即開始迎來諸如項目審批收緊、并網標準提高和設備制造企業盈利能力普遍下滑等多重因素考驗,業界擔心這是否意味著風電發展開始進入低谷期。不過,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政策上對于未來5年風電發展的主基調是“有序發展”,強調趨穩,而非減速。
“十二五”每年并網1500萬千瓦
記者:不久前,國家能源局下發“十二五”第一批2883萬千瓦的風電開發計劃,如何看待這一計劃與未來5年國內風電產業發展的關系?
梁志鵬: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提出這一計劃并不是國家要收回地方的風電項目審批權,而是要“全國一盤棋”統籌考慮風電開發計劃。這就要求地方在核準風電項目時也要考慮與并網規劃相匹配,不能再像過去5年那樣盲目無序。
事實上,地方報上來的項目總計4000多萬千瓦,如果全部上馬,其中有很多將無法接入電網,最終會造成資源浪費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我們提出的“十二五”末裝機規模要達到1億千瓦是指并網裝機容量。只有實現并網的裝機量才是有效裝機,對于投資項目的風電開發商來說,這樣的數字也更具投資參考價值。以最終能發出的電量來測算整個項目的投資收益率,比單純從裝機容量測算更科學。
記者:下一步的開發計劃有何基本思路?
梁志鵬:目前下發的第一批項目,原則上要求地方最晚今年年底前陸續核準完。到明年初的時候還會下發第二批項目計劃。我們的基本考慮是每年確保2000萬千瓦的新開工裝機規模,同時確保1500萬千瓦以上裝機規模。這樣就能做到開發計劃與并網規劃的相銜接,進而實現2015年末并網裝機達1億千瓦,發電量達1900億千瓦時的目標。
五年內完成并網技術改造
記者:今年11月1日起將實施的18項風電并網行業標準,眾多開發商和制造企業反映標準定得過高,提標改造會給企業增加一定的成本負擔。您如何看待此呼聲?
梁志鵬:實施并網標準是除項目開發納入統一規劃之外,確保未來5年風電產業有序發展的又一項具體政策措施。
目前,風電場和電網在積極吸納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問題上已形成共識。電網企業已提出到2015年吸納1億千瓦風電并網的計劃,目前需要做的就是確保這1億千瓦的并網運行裝機在盡量實現滿負荷發電的基礎上確保電網的安全平穩運行。因此,并網標準的制定落實就顯得十分必要。
從目前來看,一臺風電機組引入并網技術設施,總體投入為20萬到30萬元,一個5萬千瓦的風電場所增加的成本也不過幾百萬,企業應該都能承受。況且,企業的這筆成本投入最終會換來更大回報。并網友好型機組接入電網后能持續穩定發出電量,可避免因并網性能不佳而出現機組脫網事故,進而減少損失。
記者:政策上是否考慮過像德國等國那樣對風電場加裝并網技術設施給予一定補貼?我們了解到,很多因此增加的成本都落到了設備制造商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