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肖立業
7月6日,“十一五”“863”計劃先進能源技術領域重點項目太陽能熱發電課題驗收。“這是我們研究所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矢志不移推進技術創新的亮點之一。”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肖立業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肖立業介紹,位于北京延慶八達嶺的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電站是我國第一個兆瓦級的太陽能熱發電站,無論太陽能塔式熱發電系統總體設計技術及系統集成,還是高可靠性吸熱、傳熱、蓄熱等關鍵技術的研究等,對促進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產業的發展均具有重大意義。
肖立業告訴記者,電工所近年來新能源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在國內同行當中起到很好的作用,部分還起到了引領作用。如在太陽能新型電池方面發表了高水平論文,建立了高效的硅太陽能電池的中試線,硅電池的轉換效率達到19.05%。“我們在太陽能豐富的西部地區,如西藏和青海建了很多光伏發電系統。將光伏發電和小水電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太陽能光伏和水力發電互補的系統,這對解決西部地區的供電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在風能利用方面,電工所與華創風能有限公司攜手,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蒸發冷卻永磁半直驅風力發電機,首臺3.6兆瓦的風力發電機已在張北風電測試基地通過了測試。“今后,我們將采用蒸發冷卻技術開發5兆瓦和7兆瓦的大型風力發電機,該類型的風力發電機在海上風力發電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肖立業介紹,“在風力發電機并網控制逆變器方面,我們已經形成從500千瓦到3兆瓦的系列化產品,產生了很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們今后將主要開發5兆瓦以上的產品,以服務國家風電發展的重大需求。”電工所在分布式電網方面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建成了包含光伏發電、儲能系統、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智能用電等內容的低碳智能樓宇示范系統。在電氣化交通技術方面,“我們在電動汽車的電機、驅動控制、整車控制與能量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自主技術,在中科深江、北汽、奇瑞等企業得到了應用推廣,并為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商業示范車和‘十城千輛’示范車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研制的用于電氣化軌道交通的牽引供電技術及控制技術,已在上海磁懸浮試驗線、武廣高速鐵路、首都機場輕軌線得到成功試驗,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
“在應用超導技術方面,我們研制的新型材料鐵基超導材料臨界電流達到180安培,達國際最高水平,在超導電力技術方面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突破。2011年4月,我所研制的世界首座超導變電站已在甘肅省白銀市正式投入電網運行;在特種超導磁體技術方面,我們提供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可以在高場核磁共振譜儀和成像等方面滿足國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