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校生:近年雖然中小型風電制造企業的數量在下降,但大企業的產能卻有上升。據分析,這種盲目擴張的動因有兩個:第一是競爭的需要,大的產能可承擔大的訂單,形成規模效益并由此得到一定的競爭優勢。但這個原因遠不足以說明中國大企業擴張的盲目性;第二是獲取風電市場資源的需要。有些大企業受到風力資源豐富地區所采取帶有地方保護主義色彩的所謂“資源換產業的”地方政策的壓力和誘惑,不得不到處建廠,以獲取當地風能資源,再用資源去換訂單,由此造成的擴張是非理性的,具有相當的盲目性。這個原因似乎更能說明目前的問題。盲目擴張所造成的嚴重產能過剩,違背科學發展規律,也不符合企業優化產業布局,對社會資源和企業都是極大浪費,還會將企業拖入經營風險。地方保護主義利用“資源換產業”進行誘惑,造成了不公平競爭,扭曲了市場。例如,有地方政府規定,在其管轄范圍內建設風電場的開發商,優先或必須采用當地風電整機商的產品,這就造成了整機企業要想拿到訂單,就須在各地投資建廠,整機企業不可能自主合理地規劃生產布局。
記者:目前產能過剩的情況怎樣?應如何解決?
楊校生:目前,中國的風機產能呈退縮之勢,據說,整機制造商通過兼并、重組、推出,已由80多家降為20-30家,而真正批量化生產的只有10多家,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回想上世紀歐洲也有20-30家整機商,美國也曾達到過數十家,但他們當時的市場卻比中國小多了,通過市場競爭,現在降為幾家了。工信部曾希望只扶持前幾名的企業,但最終還是讓市場解決。解決產能過剩除了靠市場競爭外,還要打破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只要嚴格執行招投標法即可解決。
記者:除了產能過剩,風電設備產業還存在哪些問題?
楊校生:關聯交易是目前風電行業較為普遍的現象,例如,國家電網、國電、大唐等既建設風電場,又通過控股公司或子公司制造風機,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此外,由于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到位不及時,造成了開發商拖欠整機商貨款,整機商拖欠部件商貨款、部件商拖欠材料商貨款的“債務鏈”。在這個債務鏈中,某些企業可能因財務成本增加甚至于資金鏈斷掉而倒閉。據悉,幾家風電機組生產廠商都曾經有上百億的應收款。不過,這種債務鏈是線狀的且不封口,不像過去三角債那樣錯綜復雜。“冤有頭,債有主”,只要補貼資金及時到位,矛盾迎刃而解。
記者:地方保護、關聯交易、拖欠貨款屬于外部因素,設備商生存堪憂,有沒有自身的原因。
楊校生:有的個別廠商的法律意識淡薄,誠信度不高,提供的功率曲線和可利用率不準確,實際運行中效果明顯低于國外品牌,有的不重視技術,不尊重知識,還有個別廠商相互詆毀、拆臺等等,這些也嚴重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這些問題引起了各有關方面的重視。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組織各會員單位研究,認為我國風能產業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為促進我國風能設備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提出“行業自律倡議書”,列舉了十大自律原則,即遵紀守法、誠實信用、創新發展、效益合理、真誠合作、扶持產業鏈、平等友善、科學規劃、國際市場、社會責任,希望通過行業內所有企業的自覺行動,共同維護規范、公平、適度競爭的市場環境。相信此舉能為推動我國風電產業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