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風機行業在某種程度上是做得越多虧得越多,實際上華銳、金風、維斯塔斯在風機制造業務上都是虧損的。風電行業過度競爭,使得企業面臨非常大的成本壓力。現在的風機價格很低,同時還提供五年質保,綜合收益率一定是虧的。如果只是單純的陷入價格戰的死循環,以后怎么辦?企業需要進行痛苦的調整,需要綜合判斷未來的發展模式。
技術創新是華銳的一貫優勢和保障
中國能源報:華銳是第一個把1.5兆瓦風機引進到中國并且實現量產,現在技術的發展方向怎么樣的?
陶剛: 2005年左右,國內外企業在中國銷售的都是幾百千瓦的機型。華銳調研發現那時1.5兆瓦的機型在歐洲已經是主流機型了,3兆瓦已經小批量生產。而國外廠商卻說中國風力不行,用不了大機型。直到2011年,維斯塔斯仍然認為850千瓦是最適合中國的機型。這是很多跨國公司的慣例,把已經處于生命周期末端的機型用在新興市場,不需要額外的研發費用,而且老機型比較成熟,事故率低。華銳則認為中國總有適合兆瓦級的大機型的區域,就堅持在中國第一個做出1.5兆瓦風機。中國風速偏低,我們又是第一個推出82米直徑的葉片。在相當長時間內,我們在這方面是具有獨家的優勢。
華銳做了中國第一個1.5兆瓦風機,3兆瓦、5兆瓦和6兆瓦的機型也是走在行業的前列。大風機技術處于行業的尖端,但不一定掙錢,企業畢竟要盈利。從1.5到3兆瓦風機的研發,如何優化達到技術和成本的平衡,讓產品更具有競爭力很重要。如何優化設計和售后服務,都是企業的挑戰。風機的大型化趨勢還是比較明顯的,我們也需要在行業低谷期多做一些技術和經驗的積累。
中國能源報:華銳和金風在國內風機行業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家企業了,兩家所采用的技術也是不同的,哪種技術能代表未來的趨勢?
陶剛:兩家走的是不同的技術路線。華銳走的是帶齒輪箱模式,金風走的是直驅的模式。這兩種技術路線就好像汽車的自動擋和手動擋,很難說孰優孰劣,而是各有所長。國內有報道認為直驅是新模式,帶齒輪箱是老模式。實際上這兩種路線都存在了20年以上。直驅的出現比雙饋更早。帶齒輪箱的模式占70%到80%,直驅占了20%左右。兩種技術并行了20年,都有相當的市場份額,而不是一種替代另一種,說明各有優劣。技術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還需要后期的運營、加工工藝、質量管理和售后服務。這也是現在企業匱乏的,市場環境不夠好,如果全面兼顧,就要放棄很多機會。
兩海戰略是未來企業發展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