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報:您覺得華銳將如何迎接行業的挑戰?未來業務發展的重點在哪里?
陶剛:在當前的經濟和行業形勢下,華銳已經把業務的側重點放在海上和海外市場。在海上風電市場,國家發布了2015年和2020年海上風電的發展計劃,這讓我們熱血沸騰,我們認為海上風機業務的爆發點到來了。但是海上風電的生產和試用周期非常長,我們在第一期招標中拿到的60%市場份額,但現在距離中標已經3年了還沒開始干活呢。這說明政策性和外在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不光是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地方政府層面的問題,還涉及到海洋局、海事局、軍隊、漁政、環保等多個相關部門。
中國的海上風電起步比較晚,歐洲的海上風電招標,一般都是5兆瓦機型。2010年海上風電招標,華銳用3兆瓦機型參與競標,但是今后海上風機大型化的趨勢是愈加明顯。華銳去年列裝的5兆瓦風機運行良好,我們今年還準備裝第一臺6兆瓦風機。海上的技術要求、施工方案比陸地苛刻得多,如果不事先準備,當機會來臨時,就很難把握。
中國能源報:在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下,華銳的海外戰略是如何調整的?今后的發展方向在哪里?
陶剛:走出去是風電企業的必由之路。我們的海外戰略于2010年制定,2011年開始具體實施,現在一年出口風機20萬-30萬千瓦。
海外業務的回款非常及時,而且明確付款期,使我們對現金流有很好的預測。一年出口一兩百臺風機,比較符合華銳目前國際運營的能力。因為我們業務的主體還是在國內,并且財力和資源有限,只能支持一定范圍的海外項目。企業通過局部的調整,發展海外市場,讓現金流更好,讓自己的業務范圍也更加廣闊。現階段在印度、瑞典、巴西、烏拉圭等國家,我們已經開始實現出口并發展實驗風場。
同時,國際市場對風機質量的要求會更高、服務成本也非常更大,一旦后期的服務和運行跟不上,會面臨巨額的罰款風險。前期在海外的項目主要是投入,還沒有開始盈利。我們起步晚,在海外業務上還需投入和積累經驗。并且每個國家的風資源狀況、技術門檻都是不同的,只有在不同的區域實現人才本地化、運營本地化才能真正融入當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