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報》:您說的這個競爭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張國寶:可以借鑒風電發展的經驗,大概有三個。第一個就是把蛋糕做大,你規模小了他不可能攤薄,規模做大了才能把單位產能成本降下來。第二是要設備國產化,把工程造價降下來,現在風電之所以價格會比較低,是因為風電設備價格是很低的。第三就是引入競爭,不是由政府來指定誰來做,誰能夠做的上網電價低就讓誰做。
《中國電力報》:這三條當中,第一條把蛋糕做大,現在正在做大的過程當中,設備國產化也沒太大問題,就剩引入競爭這一塊了。
張國寶:對。作為運營商來講,他恨不得讓國家多給補貼。但是我一再告誡他們補貼不是個好東西,過于依靠補貼企業就沒有競爭力。現在光電設備賣不出去,我覺得企業要是有本事,你可以拍胸脯說國家哪個地方需要建太陽能電站讓我來建,20萬千瓦的規模,用我自己的設備,保證上網電價7毛錢就能拿下,或者8毛錢你看行不行,比現在政府定的價格9毛錢都低。如果企業有這個決心,我覺得政府沒有理由不讓他干。
“安全發展核電,同時重視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電力報》:核電這一塊爭議也不小。福島事件導致人們思維極大震蕩和調整。不過,隨著霧霾的加重,近來核電又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最近國家領導人也多次提到核電發展問題。那么對于核電的發展,您是怎么看的呢?
張國寶:我國核電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發展歷史,最早還是毛澤東、周恩來老一輩領導人1970年2月8號批的文,所以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以他批的那天命名為728院。我國現在一共有17個反應堆,其中還有4個是這兩年才投產的。我國核電的發展多次受到國際上事故的影響,波折不斷,比如切爾諾貝利事故,三里島事故,最近的福島事故影響更大。
安全應該是核電的生命,是最關鍵的,老百姓擔心安全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福島事件的發生有很多主客觀原因在里面,它的機組是非常老舊的,本來就已經到了退役年齡,再加上地震、海嘯這樣的天災,而且級別都超出人們預計。但是另外一個事實是,福島本身有好幾個核電站,有福島1和福島2,福島2就在福島1的旁邊,在地震中就沒有受到影響。所以說選擇合適的、更先進的技術,即便在那么大海嘯的情況下,也是可以避免事故的。我們應該從這里吸取經驗教訓,把核電做得更安全,包括加高海邊堤防,加多應急電源,并且放在高處。我覺得吸取以往的教訓會把核電做得更加安全,并不能因為這個事情發生了就說核電完全不能用。
《中國電力報》:我國核電發展滯后,除了受到外國核電事故的影響而波折不斷,是不是我國不同公司之間對技術路線的爭執也影響了發展?
張國寶:這也是一個方面。因為原來中國有兩家核電公司,現在實際上不止兩個了,還有國核技和中電投,五大發電集團都有不同程度地參與核電,比如大唐它雖然不是控股,但是參股了中廣核在寧德的核電項目。
在技術上,中廣核是從原來法國的M310延續下來的,所以對法國的技術很熟悉。國核技就一門心思搞AP1000,所以各家的技術路線不一樣。有人就說我們中國核電機組本身不多,算下來只有17臺,但是這17臺采用的技術五花八門,有俄羅斯的機組,有加拿大的重水堆,還有法國的、美國的和我們自己生產的。
現在我國核電很想走出去,但是我們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走出去以后,其他擁有技術專利的國家一出來干預,你就沒有辦法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核電知識產權,才能走出去。現在的"華龍一號"就是這么來的。國內企業各搞各的不行,得把技術往一塊兒融合,搞出一個機型來,拿到國際上去競爭,盡管有些企業可能不愿意融合,但就目前的這個形勢,不融合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