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近日,全球領先的市場咨詢研究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發布報告稱,全球海上風電場的數量正在不斷增加,且海上風電場選址越來越推向遠海,這些因素將促使海上風電輸出電纜在2014年到2020年以13%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0年達1263千米。而2013年,全球海上風電輸出電纜年消耗量僅為537千米。
可見,海上風電的廣闊前景也拓寬了海底電纜行業的市場空間。然而,要分羹這塊市場蛋糕卻不容易。
由于海底自然環境惡劣及不可預見性,海上風電用海底電纜是設計技術、制造技術難度較大的電纜品種,對目前電纜行業的制造能力和技術水平都提出了極大挑戰。
更糟糕的是,要想殺入這塊市場,還要突破全球領軍電纜制造商,如瑞士ABB,法國耐克森,韓國LS電纜,韓國大韓電纜,丹麥安凱特電纜等公司以默認形式達成的壟斷聯盟。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電纜企業在海上風電用海底電纜市場中的競爭力如何?又如何在高度專業、極度復雜的海上風電場領域多分得一些市場份額?帶著這些問題,《中國能源報》采訪了安徽華能電纜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祝永林。
中國能源報:海上風電發展離不開海底電纜的配套,從您專業的角度來看,我國的海上風電海底電纜制造水平同國際同行相比處于什么階段?
祝永林:目前國內海底電纜的生產廠家主要有,上海藤倉電纜有限公司(原上海電纜廠)、樂星紅旗電纜(湖北)有限公司(原湖北紅旗電纜廠)、中天科技海纜有限公司、江蘇亨通高壓電纜有限公司、寧波東方電纜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漢纜股份有限公司。另外江西吉恩重工有限公司的海底電纜業務也已建成開工;寶勝科技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籌建海底電纜項目,可見我國的海底電纜的生產陣容很大。
我國的海底電纜生產制造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上海電纜廠和湖北紅旗電纜廠(宜昌)即為當時國內最早生產制造海底電纜的兩個廠家。這樣算起來,我國的海底電纜生產制造業應處在產業發展中期。
當然,與國外同行如法國耐克森、瑞士ABB、韓國LS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這些外國公司不僅能自行設計生產制造海底電纜,還擁有海底電纜敷設安裝裝備和隊伍,工程業績也比我們多,各方面經驗豐富,它們不但立足于本土,而且早已進軍國際市場。所以我國的海底電纜企業還要練好內功,追趕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