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個項目的投入是多少?
柴發合:按照課題需要進行投入,從污染治理費用來衡量,投入非常小,但對污染治理確實發揮了作用。這個研究不光是對灰霾的認識,而且當時對整個復合型大氣污染、區域性大氣污染的認識,以及制定新的空氣質量標準,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呼吁早一點設立大氣污染防治重大科技專項
記者:目前研究重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柴發合:原來主要是認識它的成因、形態、來源,現在我們重點研究怎么控制,包括灰霾控制技術及灰霾生成來源的控制技術、大的方向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還有一些具體的控制技術,比如原來的脫硫脫硝、除塵控制技術,這些技術怎么提升,管理技術上怎么加強。這都是從控制上要做的。
還有就是怎么規避污染。發生了灰霾,我們怎么更好地保護公眾的健康,各種各樣的除霾裝置、防護裝置的研發。
兩方面都在研究,一是怎么控源,二是怎么規避污染。
記者:環科院目前的主要項目有哪些?
柴發合:我們院在做典型地區灰霾的研究,圍繞PM2.5的控制,做一些技術研發。這是一般的公益性科研項目。大項目的話,前幾年,我們一直在呼吁國家像水污染控制專項一樣,能夠設立大氣污染控制專項,提了一些建議。我們也期待著國家這次科技體制管理的改革,能真正集中精力,實現我們這個愿望,把大氣污染防治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來列入,從成因、管理、技術、示范應用到解決灰霾頻發問題,系統進行研究。
另外,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立了三個項目,分別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區域大氣聯防聯控技術支撐研究,時間是到2017年底。這是科技部最近比較大的項目,三大區域加起來一億多元。京津冀這個項目由我負責,從技術上怎么支撐聯防聯控,建立哪些技術體系,搞清楚區域方面的問題,制度怎么建設,怎么推進京津冀地區的統一監測、統一規劃、統一監督管理、統一評估等等。
記者:你說的這個項目是國家層面的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專項?
柴發合:我們環保部自己有清潔空氣研究計劃,主要是利用公益項目費用,更傾斜做一些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這幾年也是安排了許多課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但國家層面的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專項一直沒有。
現在國家在制定“十三五”規劃和污染治理專項,據我所知還是有所考慮的,但最后能不能成,不知道。
記者:現在問題比較突出,為何遲遲沒有這方面的重大專項?
柴發合:國家有國家的安排,國家原來有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其中有一個跟環境有關,是水污染專項,但大氣一直沒有列入。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吧。我們呼吁早一點列大氣專項。
記者:環保部本身也有專項,為什么還需要國家的重大專項?
柴發合:環保部的資金力度、研究覆蓋面,都不足以支撐。公益性項目主要是做一些跟環境管理有關的研究,但污染防治不僅是管理問題。灰霾技術研究、技術應用研究、技術研發,一直到示范應用,需要大的資源配置。
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直是個問題
記者:可以看到,現在一些地方應對污染天氣的主要措施是暫時關停一些污染排放大的企業。但是等這些企業重新運作時,還是會有污染排放。像APEC期間的控制污染模式,可持續嗎?
柴發合:不是不可持續。首先,APEC這種應對方式是必要的。現在污染這么重,通過臨時措施進行污染防控,保障會議召開。
第二,這些過程取得的成效,使得我們對污染防治有信心。原來我們總覺得中國污染問題不好解決,但通過這樣的機制,特別是APEC期間采取的措施,可以看到減排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減排不僅是關停大的污染企業,還要同時采取其他污染防控措施,比如限排等綜合性措施,才能取得效果。
實際上,中國的環境問題出在哪兒,已很清楚——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都要大的調整,把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逐步調整掉,大力發展低污染低耗能產業,通過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甚至環保產業本身的發展,來代替粗放型高污染行業企業,既解決發展問題,也解決污染控制問題。
記者:中國在大氣保護和大氣污染治理這塊的制度體系是否完整,有哪些需完善的機制,如立法方面?
柴發合:立法確實是個大問題,《大氣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訂,發布的征求意見稿里,已有一些很好的措施,當然還需公眾討論,全社會來參與,豐富這部法律的內容。需要趕快修改法律,以滿足污染防治的要求。